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长叶紫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144页(1563字)

【概况】:

异名 毛紫珠(《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鞭草科紫珠属植物枇杷叶紫珠的根、叶。紫珠属全世界约190种,中国约46种。

原植物 枇杷叶紫珠Callicarpa kochiana Makino(C.loureiri Hook.er Arn.C.longiloba Merr.),又名野枇杷、山枇杷(《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黄紫珠(江西)。

形态 灌木,植株高1~4m。

单叶对生;具柄,密生黄褐色分枝茸毛,柄长1~3cm;叶片长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0~22cm,宽3~8cm,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顶端渐尖或锐尖,两面被不明显黄色腺点,表面无毛或被疏毛,叶脉上毛较密,背面密生黄褐色星状毛和分枝茸毛;叶脉10~18对。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2cm,3~5分歧,序宽3~6cm,花近无柄,密集于分枝的顶端;花萼淡红色或紫红色,裂片4,密被茸毛;雄蕊4,花丝长约3.5cm,伸出于花冠管外,花药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过雄蕊,柱头膨大。

果圆球形,径约1.5mm,几全包于宿萼内。花期7~8月,果期9~12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81页,图51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850m处山坡、谷地溪旁林下或灌丛中。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

。【化学】:

叶含芳香油[1]。叶显黄酮甙、糖类及鞣质的反应[2]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03 [2]香港中草药,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8∶124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温。”

功效 祛风除湿,散瘀止血,活血止痛。

主治 风湿痛,风寒咳嗽,吐血。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毒杀虫,驱风除湿,清痰镇咳。” ②《闽南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炎解郁。”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咯血,吐血,风湿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④《新华本草纲要》:“根:配合其他草药,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和肌肉风湿症。叶:用于外伤止血,风寒咳嗽、头痛,并可提取芳香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或捣汁。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香港中草药》:“治肾石血尿;长叶紫珠、金钱草各30g,须草18g,冬葵子30g,熟地18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胃出血:长叶紫珠15g,艾叶12g,一点红18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福建中草药》:“治上肢风湿痛:长叶紫珠鲜根60~90g。水煎或调酒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风寒头痛:长叶紫珠鲜叶30g。水酒煎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吐血:长叶紫珠捣烂取汁100m1,调蜂蜜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水肿:长叶紫珠鲜根或鲜茎叶30~60g。水煎服。

” ⑤《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冻疮,毒咬伤:长叶紫珠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或研粉敷于创口,或水煎外洗患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