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石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471页(5264字)

【概况】:

异名 银锁匙(《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一枝箭(《百草镜》)、(江西),老鸦蒜(《世界得救方》、江西、湖北、陕西、福建)。

基源 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的干燥鳞茎。石蒜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约4种,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Am3ryllis radiata L′Her.),又名爪花(江苏、湖北、陕西),蟑螂花(上海、江苏、浙江),秃蒜、野蒜(江西),鬼蒜、山蒜、野独蒜(福建),避生(湖北)。

历史 石蒜之名最早载于《图经本草》。

《证类本草》引水麻、金灯、石蒜三图,其文均在石蒜条下,云:“水麻,生鼎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又金灯花,其根亦名石蒜,或云即此类也。”其中鼎州水麻图似锦葵科植物,而黔州石蒜图似即本种。

《纲目》一书中云:“石蒜,处处下湿之地有之,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菇,叶背面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干,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毒。”所述为本种。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过去多用于外敷,近代用作制取淀粉和提取加兰他敏、石蒜碱等原料。

药材主产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销中国各地。

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近球形,直径1~3cm。秋季出叶,叶狭带状,长约15cm,宽约0.5cm,顶端钝,深绿色,中间有粉绿色带。花茎高约30cm;总苞片2枚,披针形,长约3.5cm,宽约0.5cm;伞形花序有花4~7朵;花鲜红色;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约3cm,宽约0.5cm;强度皱缩和反卷,花被筒绿色,长约0.5cm雄蕊显着伸出于花被外,比花被长2倍左右;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数枚,花柱细长,有1极小的头柱状头。蒴果背裂。

种子多数。花期8~10月,果熟期10~11月。

(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71页.图28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阴湿处,林缘,荒山,路边较多;庭园也有栽培。分布于甘肃、陕西、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在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和温暖阴湿环境栽种。

用鳞茎繁殖,春季或秋季均可种植。通常结合收获,选取小鳞茎作种,按行距20cm开沟,深3~5cm,每膈10~13cm株距栽种鳞茎。栽后覆土,稍加镇压,如遇干旱需浇水保湿。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可用人畜粪水追施1~2次。

倒苗休眠时,可施堆肥或厩肥,并行培土。

采集 秋后采收,洗净,阴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 鳞茎广椭圆形或三面状卵形,长4~5cm,直径2.5~4cm,上端留有叶基,基部着生多数白色细长的须根;表面由2~3层黑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内部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心有黄白色的芽。

气特异,味甚苦。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用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10ml,加乙醇40ml沉淀,滤过,滤液减压至干,用乙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8∶1∶1)为展开剂,以石蒜碱,伪石蒜碱为对照。展距6cm,用碘熏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高石蒜碱(Homolycorine)、石蒜裂碱(Lycoren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石蒜胺碱(力可拉敏,Lycoramine)、石蒜碱(Lycor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和雪花莲胺碱(加兰他敏,Galanthamine)。

还含雨石蒜碱(Pluviiine)、去甲雨石蒜碱(Norpluviine)、去甲基高石蒜碱(Demethylhmolycorine)、小星蒜碱(Hipptastrine)、表雪花莲胺碱(2-Epigalanthamine)、条纹碱(Vittatine)、网球花定(Haemanthidine)、双氢石蒜碱(Dihydrolycorine)和祛痰碱(Sekisanine)等。又含两种抑制植物生长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Lycoricidinol)、石蒜西定(Lycorcidine)[1,2]。另含石蒜葡萄糖甘露聚糖(Lycoris-Rglucomannan),为D-甘露糖和D-葡萄糖组成的粘多糖,分子量为468000[3]。此外,含淀粉约20%[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0 [2]湖北中草药志.第1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262 [3]CA 1983;98∶104292m

。【药理】:

①抗胆碱脂酶作用 本品所含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体外抗胆碱酯酶试验证明,对的全血、肌肉和全脑血匀浆中胆碱酯酶的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加兰他敏易透入血脑屏障,小剂量对大脑皮层及延脑内胆碱酯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剂量对丘脑胆碱酯酶活性亦有抑制作用,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强。

②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麻醉iv力可拉敏8mg/kg,可使电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胫前肌收缩明显加强,同时动物出现全身震颤,呼吸兴奋并排尿。

给予加兰他敏2mg/kg,也有上述现象,上述两种成分也可加强电刺激大坐骨神经所致的腓肠收缩作用,此作用与刺激的频率及剂量有关。

麻醉猫ivd-筒箭毒碱700mg/kg后,神经肌肉间冲动传递即被阻滞,持续30~35min开始恢复,50~60mm完全恢复。iv力可拉敏4mg/kg,可使上述箭毒作用在1~]4min后消失,经15~34mm完全恢复。

用6~8mg/kg时,对抗作用更为明显。iv加兰他敏等1mg/kg也有明显的抗箭毒作用。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鼠ip石蒜碱55mg/kg,不仅明显地延长条件反射的潜伏期,而且阳性条件反射也部分消失,24h后基本恢复,小鼠ip石蒜碱2mg/kg,兔im12或20mg/kg,均能出现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兔的作用强度与im 25mg/kg的氯丙嗪相同。小鼠与大鼠分别ip石蒜碱12mg/kg和15mg/kg后,可延长环己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眠尔通的睡眠时间。 热板法证明,小鼠ip石蒜碱12mg/kg,能显着地增强吗啡和延胡索的镇痛效力。

人工发热兔iv石蒜碱12mg/kg或sc 5~10mg/kg,均有较明显的解热作用。大鼠sc或iv 5mg/kg的石蒜碱,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90min达最低,约降1℃,并与氨基比林有协同作用。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大鼠iv二氢石蒜碱4~10mg/kg,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无明显影响,但可减弱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酪胺所致的升压反应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iv 10~20mg/kg时可减弱刺激内脏大神经与脾神经引起的加压反应。并能减低自发性与刺激神经释放的儿茶酚胺量,认为降压机制主要是阻止儿茶酚胺的释放,但也有中枢成分参与。 ⑤抗炎作用 石蒜碱3mg/kg iv或sc对兔甲醛性及大鼠蛋清性脚肿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但除去肾上腺后,石蒜碱则无抗炎活性。石蒜碱能导致小鼠胸腺萎缩,使兔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降低,并使蟾蜍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除去垂体的蟾蜍,石蒜碱的上述作用消失,故认为石蒜碱有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⑥对平滑肌的作用 石蒜煎剂及石蒜碱对豚鼠及兔离体子宫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此作用不被苯海拉明对抗。对兔在位子宫及子宫痿.0.1%石蒜碱2mg/kg iv,有明显兴奋作用。二氢石蒜碱亦有同样作用。

兔iv石蒜碱,可出现异常剧烈的肠蠕动。此作用与其抑制胆碱酯酶有关。 ⑦催吐作用 犬iv 0.1~0.5%石蒜碱0.2~1mg/kg,10min后产生呕吐反应。

其作用比阿朴吗啡弱而比吐根碱强。

呕吐的潜伏期与吐根碱相似,而较阿朴吗啡长,可用作食物中毒时的催吐剂。 ⑧抗癌作用 在体实验表明,石蒜碱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无氧酵解,但对呼吸及有氧酵解无作用,而试管内试验石蒜碱明显抑制有氧酵解,对癌细胞的呼吸及无氧酵解则无明显作用。

加兰他敏对大鼠肝癌及吉田肉瘤也有抑制作用。石蒜碱及其盐酸盐对大鼠W-256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有。

⑨促进尿酸排泄 大鼠ip石蒜碱6mg/kg,可明显增加尿酸的排出量。

毒性 加兰他敏小鼠sc和igLD50分别为14±2和17±3mg/kg。力可拉敏小鼠sc,ig和ip的LD50分别为112土10、131±14和103±13mg/kg。石蒜碱小鼠ip,ig和sc的LD50分别为112.2、344和145mg/kg。

石蒜伦碱小鼠sc LD50为270mg/kg。兔ig或sc石蒜碱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和衰竭,最后死亡。

伪石蒜碱大鼠ip的LD50为110mg/kg。

犬ip每日4及6mg/kg连续7d,可引起恶心、呕吐及厌食,但对骨髓的造血机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各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78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毒。 ①《本草图经》:“辛,温,有小毒。” ②《纲目》:“辛、甘,温,有小毒。”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辛、甘,温,有小毒。” ④《新华本草纲要》:“辛、平,有小毒。”

功效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

主治 喉风,水肿,痈疽肿毒,疗疮,瘰疬。 ①《图经本草》:“主敷贴肿毒。” ②《纲目》:“疔疮恶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250g服,取吐。” ③《纲目拾遗》:“治喉风,痰核,白火丹,肺痈,煎酒服。” ④《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⑤《陕西中药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痈肿。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⑥《闽东本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痢疾。”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疔疮疖肿,风湿关节痛,蛇咬伤;鲜鳞茎捣敷涌泉穴或脐部,可消水肿;也可作灭蛆,灭鼠用。” ⑧《中草药学》:“疔疮肿毒,食物中毒,痰延壅塞,癣,黄疸,水肿,腹水。” ⑨《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水肿,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体虚,无实邪及素有呕恶者忌用。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神医十全镜》:“治双单蛾:老鸦蒜捣汁,生白酒调服,呕吐而愈。” ②《纲目拾遗》:“治痰火气急:蟑螂花根,洗,焙干为末,糖调,酒下3g。” ③《圣惠方》:“治便毒诸疮:一支箭捣烂涂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腮腺炎:石蒜适量,捣烂,调敷。” 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乳痈疬起:石蒜1个,捣烂敷患处。” 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慢性肾炎:石蒜2~3个,蓖麻子70个。合捣,外敷脚底中心。每12小时换药1次,继续1周。

” 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水臌胀:石蒜根9g,蓖麻子(去硬皮)适量。共捣为泥,摊压布上,贴于两脚心扎紧。5小时左右,大便可泻出水液。” ⑧《周益生家宝方》:“治对口初起:老鸦蒜捣烂,隔纸贴之,干则频换。” ⑨《世医得效方》:“治产肠下脱:老鸦蒜60g,以水600ml,煎300ml,去滓熏洗。” ⑩南京部队《常用中草药》:“治黄疸、水肿、腹水:石蒜鲜鳞茎1个,蓖麻子7颗。捣烂,敷足心,每日换1次。

上一篇:石腊红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