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龙须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502页(1760字)

【概况】:

异名 秧草根(《滇南本草》),水灯心(《四川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灯心草科灯心草属植物野灯心草全草及根。

原植物 野灯心草Juncus setchuenensis Buch.,又名秧草、水通草(云南),拟灯心草(《江苏植物志》、《秦岭植物志》),小鬼葱(《中国经济植物志》)。

历史 《纲目》载:“此即须之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按此说似为本种,龙须草名称可能就是从龙须演变而来。《滇南本草》所载之秧草根亦为本种,因用于捆秧把而得名。

龙须草一般指织席用的莎草科植物。

形态 多年草本,高30~50cm。

根茎短,匍匐,外被黑色鳞片;须根粗壮;地上茎直立,通常紧密成1列生长,圆柱形,径0.8~1.5mm,表面多具不明显纵沟,髓心白色。无正常叶,仅于茎基部有数枚紫褐色或淡褐色的叶状鞘;鞘边缘不合生。总苞形如茎,且与茎贯连,似茎的延续,长可达15cm以上。

花序假侧生于茎上,簇生状或为有长短不等分枝的聚伞状;花小型,两性,有短梗及膜质鳞片状小苞片;花被6,卵状披针形,排列成2轮,长2~3mm,宿存;雄蕊3,短于花被;子房上位,柱头3。蒴果卵球形,略三棱形,约与花瓣等长或略长,由于子房由隔膜发育不全而成不完全的3室。种子细小,多数,淡褐色,有光泽,花果期5~7月。

(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图149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河边、沟边、沼泽边缘等潮湿地上。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贵州、四川、云南。

。【生药】:

栽培 湿生性强,一般低洼潮湿处都能生长,用分株繁殖,冬初或早春挖起老蔸,掰分成小蔸,按行株距33cm开穴栽种。

栽后,每年注意中耕除草与肥、水管理。收割后迹地结合中耕施入土杂堆肥,并行培土,以利次年生长。

采集 9~10月间,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鉴别 茎细圆柱形或线形,长至70cm,直径1~1.5mm,表面光滑,淡黄绿色至棕色,有纵纹;质坚实,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鞘包于茎基,下部红棕色,上部淡黄色至灰绿色,有时脱落。

花穗或果穗侧生于茎上端,淡棕色。气无.味淡。

以干燥、带绿色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性味 淡,寒。

①《饮片新参》:“淡,平。” ②《药材资料汇编》:“苦,微寒。”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寒,淡。”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寒。”

功效 清热,利尿,安神。

主治 小便赤涩,热淋,肾炎水肿,头昏,齿痛,鼻衄,咽痛,心烦失眠,消渴,梦遗。

①《饮片新参》:“渗湿热,利尿通淋。” ②《安徽药材》:“利湿热,散风火,止血。治痛风,鼻出血,血崩,小便频数短赤,咽痛,耳痛,梦遗。” ③《药材资料汇编》:“治口腔炎症及齿痛。”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安神。”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小便不利,尿道发热刺痛,肾炎水肿,失眠,心悸,心烦。” ⑥《中草药学》:“小便不利,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使用注意 《饮片新参》:“溲多者勿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尿路感染:龙须草,水车前各30g,土茯苓9g;或龙须草、小蓟草、乌蔹莓各30g,白菜根60g。煎水服。”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失眠,神经衰弱:龙须草60g,夜交藤30g,丹参15g。水煎服。”

上一篇:龙须参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