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龙涎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510页(1777字)

【概况】:

异名 涎(《纲目》),龙漦(《酉阳杂俎》)。

基源 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

原动物 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 Liinnaeus

历史 本品首载于《纲目》,列于鳞部龙项下,称为“龙涎”。谓:“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间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货之,每两千钱。亦有大腹中剖得者,其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则紫黑如五灵脂而光泽,其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经《中国动物药》作者考察认为《纲目》所述,与现今龙涎香吻合。

形态 为齿鲸类中最大的1种,一般体长14m,最大者可达23m。

雌鲸小,仅及雄鲸之半。头部庞大,约占体长1/3~1/4,额部甚为突出。体形前粗后细。鳍肢较小,宽而圆,无背鳍,但具少数肉峰,尾鳍较宽。

仅下颔具牙齿。体背暗黑色,体侧略淡,腹面银灰色或白色。

生境与分布 主要活动在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海洋,营1雄多雌的群居生活。潜入水中可深达数百米,潜水时间可长达1小时以上,呼吸时可喷出3~4m的雾柱,斜向前方与水面成45°角。

主食深海产的大乌贼及鱿鱼等。分布于南海及台湾南部。

。【生药】:

采集 捕获杀死后,即收集其肠中分泌物(龙涎香),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

鉴别 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黑褐如琥珀,有时有五彩斑纹。质脆而轻,嚼之如腊,能粘齿。气微腥,味带甘酸。比重约0.7~0.9,融点为60℃,可溶于纯酸中。

燃烧时发蓝焰,香气四溢,酷似麝香,被熏过之物,能保持持久的香气。以黑褐色、体松质韧、焚之有幽香者为佳。

。【化学】:

含龙涎香醇(Ambrein)约25%。

灰中主要含CaO 6.21%、Mgo 9.88%、P2O5 4.65%、SiO2 6.02%[1]。醚中不溶物10%~16%,表粪甾醇(Epicoprostero1)30%~40%、粪甾醇(Coprosterol)1%~5%、粪甾酮6%~8%。挥发性物质有二氢-r-紫罗兰酮(Dihydro-rionone)、龙涎香醛、龙涎香酯(Ambeinolide)、龙涎香烷(Ambrane)和无机盐等[2]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35 [2]维吾尔药志.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106

。【药理】:

本品与麝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为抑制;对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整体动物则引起血压下降。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34

【药性】:

性味 甘、酸,气腥。

①《药性考》:“甘,气腥,涩。” ②《纲目拾遗》:“微酸、咸,气腥。”

功效 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

主治 咳喘气逆,气结癥积,心腹疼痛,淋病。

①范咸《台湾府志》:“止心痛,助精气。” ②《纲目拾遗》:“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心脉。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癥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

” ③《药材学》:“治咳喘气逆,神昏气闷,心腹诸痛。”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开窍化痰,活血利气。主治神昏气闷,心腹诸痛,消散癥结,咳喘气逆。”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纲目拾遗》:“治癥结:龙涎香研末,每服0.5~1g。”

上一篇:龙胆草片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