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生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597页(9051字)

【概况】:

异名 火姜、大肉姜(广西)。

基源 为姜科姜属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姜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有14种。

原植物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历史 姜以干姜之名始载于《本经》,生姜首列于《别录》中品。《神农本草经集注》分列干姜和生姜两项,后诸家本草都从之,并沿用至今,原植物实为一种。

但《植物名实图考》载有紫姜一项,依其附图,应为姜科姜黄属植物。

形态 植株高o.5~1m。

根状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2~2.5cm,无毛,无柄;叶舌膜质,长2~4mm。总花梗长达25cm;穗状花序球果状,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卵形,长约6mm;雄蕊暗紫色,花药长约9mm;药隔附属体钻状,长约7mm。花期秋季。(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142页.图版50)

生境与分布 中国中部、东南部及西南各省区广为栽培。亚洲地区亦常见栽培。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环境,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

根茎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中旬种植。栽前将越冬窖藏的种姜取出,置于20~30℃温室内催芽3~4周,待芽长1~1.5cm时,分别按芽的多少而将种姜折成小块,然后按行株距各45~50cm穴栽,深10~15cm,每穴1块,芽头向上,同行芽的朝向一致,栽后盖草木灰和细土,每亩用种量100~125kg。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植株封行后不施肥,适当培土。

病号有腐烂病,需在催芽前用1∶1∶120波尔多液浸种消毒,发病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鲜石灰粉消毒。地老、蝼蛄等虫害,可用90%敌百虫毒饵诱杀。

采集 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药材主产于四川、广东、山东、陕西。

鉴别 生姜呈扁平不规则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10cm,厚1~2cm;表面淡黄棕色,有光泽,具明显的环节,分枝顶有凹陷的茎痕或芽痕。质脆,折断时有汁液渗出,纤维性较强,断面淡黄色,内皮层不明显。

气芳香,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干姜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上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显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明显,散有多数维管束斑点及黄色油点。

气香,味辛辣。去皮子姜表面平坦,淡黄白色。以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主产于四川犍为、沐川,贵州长顺、兴仁等地。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生姜片、姜皮和煨姜。 ①生姜片 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②姜皮:取鲜姜,洗净,刮取其皮,晒干。 ③煨姜 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为度,取出,除去纸,切薄片。

贮藏 生姜埋砂中,置阴凉处。姜皮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挥发油0.25~0.3%,主要成分为:姜萜酮(Zingiberone)、姜酮(Zingerone)即姜油酮、姜酚(Gingerol)即姜辣素或生姜醇、姜烯(Zingiberene)、姜烯酮(Shogaol)(曾误名生姜醇)、6-姜酚、10-姜酚、姜醇(Zingiberol)、6-姜醇(6-Shogaol)为姜酚的分解产物,姜酮和姜烯酮亦为姜酚的分解产物。

还含桉油精(Cineol)、莰烯、柠檬醛、芳樟醇、脑、水芹烯等[1,2],又含山柰酚、槲皮素及原花色素甙类等[3,4]。余项参见“干姜”项下。

参考文献 [1]浙江中医药 1979;(5)∶180 [2]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1)∶24,1987;9(3)∶32 [3]药学杂志(日) 1965;85∶845 [4]Biochem Syst Ecol 1977;5(3)∶221

。【药理】:

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生姜是一种祛风药,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或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肠绞痛[1]

姜辣素(姜酚)和姜烯酮是在姜干燥过程中从姜辣素脱水生成的产物,混合物对肠管及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2]。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犬,用50%生姜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ig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3]。隔离小胃犬,空腹时给予0.1、0.5及1g的生姜,能使胃液分泌增多,游离酸分泌增加,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则降低,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加强[4]。10%煎剂对大因ig 0.6N盐酸或束缚不动同时给予水浸招致的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生姜刺激胃粘膜合成及释放具有保护细胞作用的内源性PG有关,如用消炎痛阻断PG的合成,生姜的保护作用即消失[5]。犬ig生姜浸膏能抑制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的催吐作用,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呕吐均无作用,故认为生姜有末梢性镇吐作用[4,6]。10~50%(更低浓度无效)的姜汁30ml有镇吐效果[7]。镇吐的有效成分为姜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而姜醇、姜烯则无效[8]。 ②对中枢的作用 生姜油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睡眠时间,降低大鼠酵母性发热的体温;生姜油还能对抗戊四氮引起的动物惊厥[9]

鲜姜注射液给小鼠ig 5~10g/kg,有镇痛作用(热板法)[1]。姜酮给大鼠注射100~150mg/kg有降温、麻醉作用[11]。 ③对血液及循环的作用 6-姜烯酮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花生四烯酸或胶原诱导的聚集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2μmol/L及24μmol/L,对ADP诱导者的抑制作用则很弱。6-姜烯酮对环脂氧合酶有浓度依赖性抑制,其活性与消炎痛相似;对5-脂氧合酶亦有抑制作用,浓度为3μmol/L时为55.8±7.2%[12]

生姜水提取物也能较轻微抑制PGI2的合成[13]。生姜的醇提取液对麻醉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直接兴奋心脏[14]。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49kPa(11.2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1.86kPa(14mmHg),对脉率无明显影响[15]。姜酚iv于犬,先兴奋迷走神经而降压,接着血压升高(末梢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最后血压又持续下降[16]

④保肝利胆作用 生姜油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由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大鼠肝损伤所出现的生化指标的变化[17]。生姜挥发油中所含姜酮、姜醇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多方面作用[18]

生姜丙酮提取液(含6及10-姜酚)对大鼠十二脂肠给药,3h后出现利胆作用,胆汁分泌显着增加[19]。 ⑤其它 6-姜酚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有明显的抗炎作用[12]。鲜姜注射液对大鼠蛋清性及甲醛性足肿也有抗炎作用[10]。姜酮、姜烯酮在试管中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抑菌作用[20]。生姜水浸剂在试管内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21]。所含柠檬醛也具有杀、驱昆虫[22]及抑菌作用[23]

毒性 生姜油1.0ml相当1433.0g生姜,小鼠ipLD50为1.23±0.11ml/kg,ig为3.45±0.28ml/kg[9]

参考文献 [1]A Manual of Pharmacology 8ed:W.B.Saunders Company,1957∶202 [2]台湾药学杂志 1979;31(1)∶46 [3]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4;(18)∶1 [4]医学中央杂志(日) 1944;88∶2211,2212 [5]中草药 1986;17(2)∶43 [6]天津医药杂志 1960;2(2)∶131 [7]日本药理学杂志 1959;49(3)∶73 [8]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7;129∶400 [9]中草药 1988;19(9)∶23 [10]沪州医学院学报 1979;(3)∶1 [11]CA 1980;93∶107187p [12]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3)∶32 [13]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4)∶54 [14]CA 1964;61∶6047e [15]中医杂志 1960∶(6)∶47 [16]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5(3)∶49 [17]中成药 1989;11(8)∶25 [18]药学杂志(日) 1984;104(4)∶394 [19]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1)∶24 [20]浙江中医药 1979;(5)∶180 [21]中华妇产科杂志 1956;4(4)∶395 [22]CA 1976;84∶160624u [23]CA 1980;92∶52723g

【药性】:

性味 辛,微温。

①《别录》:“辛,微温。” ②《医学启源》:“甘、辛,温。” ③《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④《本草再新》:“煨姜,辛,温、平。”

归经 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④《中草药学》:“入肺、胃经。”

功效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主治 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咳喘痰饮,腹胀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内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

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⒂《中草药学》:“感冒风寒,腹部冷痛,胃寒呕吐,肺寒久嗽,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捣汁。

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用。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苏叶、芫荽,治风寒感冒。

②配黄芩、黄连,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等症。 ③配陈皮,治中气不和之呕吐不止,哕逆,腹胀,食少。 ④配茶叶,治寒热症,赤白痢。

⑤配竹茹,治胃虚有热之呕吐。

⑥配竹沥,治痰热咳嗽,头痛,中风痰壅失语,肢体麻木等症。 ⑦配紫苏,治误食鱼蟹中毒,呕吐腹泻。

⑧配大枣,治胃脘不舒,恶心呕吐。 ⑨配艾叶,治腹部冷痛。

方选和验方 ①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治伤寒汗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12g,甘草(炙)9g,人参9g,干姜3g,黄芩9g,半夏9g,黄连3g,大枣(擘)12枚。上8味,水煎1日3服。 ②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半夏10g,生姜汁5ml。上2味以水600ml,煮半夏400ml,内生姜汁,煮取300ml,小冷。

分4服,日3夜1服,止后停服。 ③五汁膏(《经验广集》)治劳嗽:姜汁、蜂蜜各120g,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200ml。

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 ④《伤寒六书》:“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500g,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 ⑤《本草汇言》:“治中气昏厥,亦有痰困者:生姜15g,半夏、陈皮、木香各5g,甘草3g。水煎服,临服时加童便150ml。” ⑥《本草汇言》:“治时行寒疟:生姜120g,白术60g,草果仁30g,水1000ml煎至400ml,未发时早饮。” ⑦《食疗本草》:“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30ml,生地黄汁少许,蜜1匙头。和水60ml,顿服。” ⑧《安徽中草药》:“治皮肤水肿:生姜皮、陈皮各6g,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各9g,水煎服。” ⑨江苏中医杂志 1984;(2):“治遗尿:生姜30g捣泥,炮附子6g,补骨脂12g。共研细末,合为膏状,填入脐中,外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5天换1次药。

” ⑩浙江中医杂志 1988;(8):“治坐骨神经痛:鲜生姜汁500g,明亮水胶120g。文火同熬成稀膏,摊涂布上,临用时将研细的肉桂、细辛末掺于膏药中,外敷环跳、委中、承山3穴,每日1换。” ⑾生姜泻心汤(江西中医药 1980;(4))治急性胃肠炎:生姜10g,干姜6g,法夏16g,大枣4枚,西党10g,甘草6g,黄芩12g,黄连10g,葛根15g。

苡仁米15g。

水煎服。 ⑿江西中医药 1990;(2)治急性附睾炎:取肥大老姜,洗净切片(厚约0.2cm),每次以6~10片,贴敷患侧阴囊部,以纱布盖之,每日更换1~2次。 ⒀生姜泻心汤(辽宁中医杂志 1985;(10))治幽门梗阻:生姜25g,炙甘草15g,人参10g(或党参25g),干姜、黄连、黄芩各10g,半夏12g,大枣20g。1剂煎两次,分4次服,每6小时1次。

单方应用 ①晋矾散(《海上方》)治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

②《海上方》:“治发背初起:生姜1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胆汁调涂。” ③《普济方》:“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 ④《本草从新》:“治风湿痹痛: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 ⑤《中草药学》:“治小儿消化不良:生姜15g,生葱1根,捣碎,加入茴香粉9g,混匀后炒至温热(以不使皮肤烫伤为度),纱布包好敷脐部,每日1~2次。” ⑥《易简方》:“治赤白癜风:生姜适量频擦之良。” ⑦《易简方》:“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 ⑧《易简方》:“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⑨《补缺肘后方》:“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 ⑩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手脱皮:鲜姜30g,切片,用酒75g,浸24小时后,涂搽局部,1日2次。” ⑾《贵州中医验方》:“治秃头:生姜适量捣烂,加温,敷头上,约2~3次。” ⑿《新医学》:“治蛔虫性肠梗阻:鲜生姜100g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ml。1~4岁30~40ml,5~6岁50ml,7~13岁50~60ml,分2~3次口服。” ⒀《湖南中医中药临床实验选辑》:“治急性睾丸炎:肥大的老生姜,水洗净,横切成约0.2cm厚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至痊愈为止。” ⒁浙江中医杂志 1984;(2):“防治小儿外感风寒,肺炎,腹泻,痢疾及小儿麻痹症:鲜生姜15~30g,捣碎煎汤,洗澡,每日1次。” ⒂新中医 1987;(2):“治咳嗽:生姜30~50g,捣烂取汁为1份,再取蜂蜜4份,即每1日成人量(小儿酌减),按此比例溶匀于碗中,再置锅内隔水蒸热约10分钟,早晚两次分服,连用两天。” ⒃中级医刊 1982;(10):“治单纯性蛔虫性肠梗阻:鲜生姜、蜂蜜(1:2)组成。成人每次20ml,小儿酌减,每1~2小时服1次。” ⒄新中医 1982;(10):“治烫伤:生姜适量,捣烂揉汁,用药棉蘸姜汁敷于患处,灼伤轻者,敷药1次即可,严重者可时时注入姜汁,保持湿润36小时即可停药。”

食疗 ①大艾生姜煲蛋(《饮食疗法》)治月经不调,腰酸痹痛,闭经,月经量多,经痛:生姜15g,艾叶10g,鸡蛋(连壳)。

加水煮熟,后去壳取蛋,放入再煮,煲好后,饮汁吃蛋。 ②姜汁炒章鱼(《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病后脾虚体弱,妇女产后血虚,贫血:鲜章鱼250g,熟时加生姜汁2匙,再炒片刻,即可佐膳。 ③生姜夹柿饼(《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慢性咳嗽,久咳不愈,小儿百日咳:生姜5g(去皮),柿饼一个横切成两边,生姜切碎夹在柿饼内,以文火烤熟,去姜(或不去姜)吃柿饼。 ④生姜煨红枣(《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虚寒性胃痛,口淡,多涎沫,胃寒呕吐:鲜生姜5块,红枣5枚。生姜连皮,每块切成两边(不要切断),挖空中心,放入红枣1枚,再对合好。后放炭火上煨生姜,至焦黑时取红枣食,每次吃5枚。

⑤生姜粥(《兵部手集方》)治反胃,呕吐清水,感受风寒,头痛鼻塞,慢性气管炎:生姜6g(切),大枣2枚,糯米(或粳米)100g。加水适量煮成粥。

冬天每日1次,早餐食用。 ⑥姜糖饮(《民间验方》)治感冒风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老姜10g,红糖15g。老姜切丝入杯内,加开水,泡5分钟,再加红糖搅匀,趁热1次喝完,卧床盖被出汗。 ⑦甘蔗姜汁饮(《食物与治病》)治胃气不和,上逆而作呕哕,胸中烦闷而频吐痰涎:生姜10g,甘蔗1段。

甘蔗去皮压汁,生姜压汁,共倒入杯内即成,1次饮之。 ⑧姜汁北杏猪肺汤(《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寒痰多,久咳不愈,肠燥便秘:猪肺250g,北杏10g,姜汁2匙。

猪肺加水煨汤,加北杏,汤沸后滴入姜汁。稍煮后肺熟,加调料,饮食猪肺(也可连杏一起吃)。

⑨姜汁鸭蛋汤(《济阴纲目》)治妇女产前产后之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腹泻:鸭蛋1个,姜汁1匙。

水200ml煮沸,鸭蛋去壳搅拌,加姜汁(老姜压汁更好)拌匀,倒入沸水中煮成蛋花汤,加盐少许服食。 ⑩姜枣汤(《饮膳正要》)治感冒流鼻涕,咳嗽,咳痰,伴食欲不佳者:生姜500g(切片),红枣500g(焙干去核),甘草60g(炒),盐60g(炒)。上4物研末,每日晨起空腹服6~10g,滚开水冲调。

⑾姜茶(《世医得效方》)治外感风寒,腹部冷痛;并防治血管硬化:生姜、茶叶各等份。每服6g,1日2次,泡茶饮。

。【医药家论述】:

①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之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②张梓《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 ③李梴《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客,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④李时珍《纲目》:“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糖、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 ⑤贾所学《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⑥陈念祖《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含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

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