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白花映山红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674页(1510字)

【概况】:

异名 白艳山红(《贵州民间方药集》),白杜鹃花(《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白花杜鹃的花、根和茎叶。

原植物 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Don

形态 半常绿灌木,高1~2m。枝条密被灰褐色柔毛或混生腺毛。叶半革质,二型:春叶早落,膜质,披针形,长3.5~6cm,宽1~2.5cm,两面均有灰褐色优生柔毛;夏叶宿存,长圆状披针形,长1~4cm,宽2~13mm,两面亦被灰褐色伏毛。

花序顶生,有花1~3朵,花梗长5~10mm,被毛;花萼大,裂片披针形,长约1.2cm,有腺毛;花冠宽钟状,长3.5~5cm,白色、芳香、稀红色或有红色条纹;雄蕊10,稀8;子房密生刚毛。蒴果长约1cm,短于花萼。花期初夏。(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54页.图4262)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间灌丛中或栽培。

分布于广东和四川。

。【生药】:

采集 4月采花,9~10月挖根,鲜用或晒干。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

花含杜鹃黄甙(Azalein)和少量杜鹃黄素(Azaleatin)[1]

叶含多种黄酮类:槲皮素、棉花皮素(Gossypetin)、山柰酚、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杜鹃素和二氢槲皮素。另含杜鹃醇(Rhododendrol)、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香荚兰酸和丁香酸[2]。此外,从该植物中还发现邻-焦儿茶酸(O-Procatechuic acid)[3]

参考文献 [1]JAm Chem Soc 1956;78(18)∶4725 [2]Phytochemistry 1971;10(11)∶2727 [3]CA 1964;60∶8344g

【药性】:

性味 酸、辛,温。

①《分类草药性》:“甜,温。” ②《四川中药志》:“辛、甘,温。” ③《浙南本草新编》:“酸、辛,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酸,温。”

功效 止咳,止血,固精,止带,散瘀。

主治 咳嗽,咯血,吐血,血崩,肠风下血,赤白痢疾,遗精,白带,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梗叶同仙人对坐草,洗风火疮。”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根及花:通经散瘀,治白带。” ③《四川中药志》:“花及根:治吐血红崩,赤白痢下,肠风下血及跌打损伤。” ④《浙南本草新编》:“活血,止血。根、花可用于崩漏,白带,气管炎,跌打损伤。

民间用于咯血症。”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止咳,固精,止带。治咳嗽,遗精,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外用:适量,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白带:白花映山红15~30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草药》:“治吐血,跌打损伤,赤白痢,肠风下血:白花映山红15~30g水煎服。外伤煎水洗。”

上一篇:白花草 下一篇:白花鬼针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