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023页(4172字)
【概况】:
异名 灶突墨(《千金方》),灶额上墨(《图经本草》),灶烟煤、灶煤(《中国医学大辞典》),锅肚子灰(习称)。
来源 百草霜为柴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内的烟灰。轻轻刮下或扫下,用细筛筛去杂质即得。
历史 百草霜始载于《图经本草》。李时珍释名谓:“此乃灶额及烟炉中墨烟也,其质轻细。故谓之霜。”现代商品是采用锅底由百草杂木燃烧后所结成的黑色烟墨。
古今一致。百草霜曾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
产地 中国各地均产。
。【生药】:采集 将灶突或烟囱内的黑灰,轻轻刮下,用细筛筛去杂质。
鉴别 本品为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状,手捻即为细粉。质轻,入水则飘浮分散。无油腻感。
无臭,味淡微辛。色以乌黑、质轻细、无杂质者为佳。
贮藏 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性】: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②《玉楸药解》:“辛,平。”③《医林纂要》:“辛、苦,温。”
归经 入肝、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②《要药分剂》:“入肝、肺、胃三经。”
功效 止血,消积。
主治 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
①《图经本草》:“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②《纲目》:“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诸疮。”③《玉楸药解》:“敛营止血,清热消瘀。专止失血,吐衄便血,产漏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心降火,去妄热,止妄血,下气消积行痰。”⑤《现代实用中药》:“涂白癣及头部湿疹。”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止血,止泻。主治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腹泻,食积泻痢。外用治外伤出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4.5g。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阴虚火燥,咳嗽肺损者,勿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方脉正宗》:“治口舌生疮:百草霜6g,甘草3g,肉桂1.5g。为末,频频搽之。”②百草丸(《外科大成》)治血箭痔,在肛门内,大便则出血如箭,不痛不痒:百草霜120g,黄芩、栀子各30g,黄连、槐花、地榆各15g。为末,打糊为丸。
每服9g,清汤送下。③铁刷丸(《灊江切要》)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9g,金墨3g,半夏2g,巴豆(煮)14粒(研匀),黄蜡9g。同香油化开,和成剂,量大小,每服3~5丸或40~50丸,姜汤下。
④百草霜散(《太平圣惠方》)治产后血运闷绝,如见鬼神,须臾欲绝:百草霜30g,生姜60g(炒干),姜黄15g。研为散,每服6g,生地黄酒调下。
⑤疏血丸(《四川中药志》)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百草霜、阿胶、藕节、侧柏叶、当归、茅根。研末,蜜丸,温酒送下。⑥《刘长春经验方》:“治吐血,及伤洒食醉饱,低头掬损肺脏,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声未失者:百草霜15g,槐花末60g。每服6g,茅根汤下。
又方:百草霜末,糯米汤服6g。”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血崩:陈棕炭、百草霜各30g。共研细和匀,每服6g,1日3次,黄酒或米醋送下。又方:莲房(炒黄)、百草霜各120g,共研细末,以黄酒为丸,如豆大。
每服30丸,白水送下,1日2次。”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血崩脉大者:陈棕炭、百草霜、焦白茅根各9g。水煎服。”⑨《本草汇言》:“治妇人崩血大脱:百草霜、炮姜(末)各9g,用人参9g煎汤饮。”⑩《太平圣惠方》:“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30g(去须、微妙),灶突墨60g,木香15g。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6g。
”⑾《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水肿:青黛6g,百草霜15g,朱砂3g,蝼蛄15只(焙干)。共研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
1日服2次,每服6g,早、晚空腹用陈皮汤送下。忌盐百天。
”⑿《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胎动漏红:百草霜6g,棕炭3g,灶心土15g。共研末,每日2次,用白汤或童便送下。”⒀《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带状疮疹:生地龙5条,百草霜12g。共研成细末,用茶油调匀,早、晚敷患处。
”⒁《常见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痹症:白芥子末、百草霜、面粉各适量,白酒调敷,3小时后去药。”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致资料》:“治腹泻:梨树叶、陈茶叶、百霜草、红糖。先将二叶煎汤,加红糖、百草霜服。
”
单方应用 ①《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吐血、咳血:百草霜9g,加水适量,煎取100ml,澄清,1次或分2次服完。”②《纲目》:“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鼻出血:地榆炭、百草霜各等份,研末。以棉花蘸药塞鼻。”④《濒湖集简方》:“治齿缝出血:百草霜末掺之。”⑤《妇人良方》:“治血虚内热,血不归源而崩:陈槐花30g,百草霜15g。为末,每服3~6g,烧红秤锤淬酒下。
”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产后出血不止,产后血晕:百草霜9g,童便或黄酒冲服。又方:百草霜以热烧酒调匀涂脐上。”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小儿马牙(齿龈上生白点妨碍吮乳,刺破有白色脂肪流出):百草霜,先取针将白点桃破,轻轻刮去,然后用百草霜涂患处。”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产后腹痛:百草霜12g,研末,加红糖30g调匀,开水吞服。”⑨《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产后出血;百草霜、血余炭各6g,黄酒60ml。冲服⑩《方脉正宗》:“治咽喉无故肿闭:百草霜、白硼砂各6g。研细末,吹入喉中。”⑾《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咽喉红肿,生疮:百草霜、蜂蜜各适量。百草霜须刮下后,未沾泥土的,研细加蜜为丸,每重3g。每用1丸,含化,徐徐下咽。”⑿《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创伤出血:百草霜研细,敷患处。”
食疗 《永类钤方》:“治妇人白带:百草霜50g,香金墨25g。研末每服9g,猪肝一叶,批开入药在内,纸裹煨热,细嚼,温酒送之。”
。【医药家论述】:①高士宗:“百合色白气平,其形象肺,能助呼吸之开合,故主邪气腹胀心痛,益气行则邪散而胀痛解矣。主利大小便者,气化则出也。主补中益气者,气发原于中也。”②邹润安:“于邪气腹胀心痛之候,能利其大小便以愈之,似为通利之物矣。何以复能补中益气耶?不知惟于通利中能补中益气,方足为百合,而其用可明也;夫百合之根,味甘色白,是土金火德也,其叶四指,其花六出,是金水相生也;花叶者,凡物发舒之气,根核者,凡物复命之源。今发舒者,四指六出而外射,复命者,千百相攒而内抱,故曰百合。百合者,推数之极也。
小便者化于肺而出于膀胱,金水之相较也;大便者,化于胃而出于大肠,土金之相较也,设使阳不化阴,大小便不利焉,其治固无与于百合矣;……。”③张璐《本经逢原》:“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嗽,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黄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亦是散积畜之邪。其曰利大小便者,性专降泄耳。
其曰补中益气者,邪热去而脾胃安矣。”④刘若金《本草述》:“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而更能去邪,故李氏谓共为渗利和中之美药也。如伤寒百合病,《要略》言其行住坐卧,皆不能定,如有神灵,此可想见其邪正相干,乱于胸中之故,而此味用之以为主治者,其义可思也。”⑤缪希雍《本草经疏》:“百合,主邪气腹胀。谓邪气者,即邪热也。邪热在腹故腹胀,清其邪热则胀消矣。
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肾主二便,肾与大肠二经有热邪则不通利,清二经之邪热,则大小便自利。
甘能补中,热清则气生,故补中益气。清热利小便,故除浮肿、胪胀。
痞满寒热,通身疼痛,乳难,足阳明热也;喉痹者,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家热也;涕、泪,肺肝热也;清阳明三焦心部之热,则上来诸病自除。”⑥张德裕《本草正义》:“百合,乃甘寒滑利之品,《本经》虽曰甘平,然古今主治,皆以清热泄降为义,其性可见。《本经》主邪气,《别录》主寒热,皆以蕴结之热邪言之。主腹胀心痛,利大小便,除浮肿胪胀、痞满疼痛、乳难、喉痹,皆滑润开结,通利泄导之功用。
《本经》又以为补中益气,《日华》又有安心益志等说,皆谓邪热去而正气自旺,非径以甘寒之品为补益也。仲景《金匮》以主伤寒后之百合病,《外台秘要》中更多此法,则百合病者,本为伤寒病后余热未清之证,所以神志恍惚,莫名所苦,故谓之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合能清泄肺胃之热,而通调水道,导泄郁热,是以治之。然则凡胀浮肿等证,必系热阻气郁,百合方为正治,而寒湿交滞,脾肾阳衰者,皆当忌之。
甄权谓其除心下急满,治脚气,亦必以有热者为宜。甄权又主热咳,洁古谓为止嗽,又必以肺热炽甚,气火烁金之证,乃为合法;而风寒外来,肺气不宣之咳,尤为禁品。古方以百合、款冬花同熬成膏,名曰百花膏,治久咳痰血之病,亦以阴虚火旺,上烁燥金,故以百合之清润降火,合之款冬之微温开泄者,宣散气火,滋益肺虚,是为正治。
而世俗或以百合通治外感之嗽者,又未免寒降遏抑,反令肺气窒塞,外邪无从宣泄矣。”⑦朱华子《本草新编》:“此物和平,有缓解之功,去弱锄强助正。但气味甚薄,必须甚用,其功必倍,是百合可为君主而又可为佐使也。用之可至二三两,若止用数钱,安能定狂止痛,逐鬼消痈?倘用之安心益志,益气补中,当与参术同旋,又不必多也。百合非止咳之药也,但能消痞满耳。喘生于痞满,痞满消而喘胀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