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页(381字)

彝族民间抒情长

意为“妈妈的女儿”,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全诗500多行,由“童年回忆”、“临嫁哀怨”和“婚后愁思”三个部分组成。反映了奴隶社会父权制下买卖婚姻给彝族妇女带来的不幸和痛苦。“童年回忆”部分勾画出了“女儿”小时候的天真烂漫和无忧无虑,尽管生活艰辛,但“女儿”自得其乐、毫无怨言。

“临嫁哀怨”部分叙述了“女儿”对男女不平等和买卖婚姻的怨恨:“哥哥是主人,女儿是客人;哥哥是家养的,女儿是托养的羊;哥哥是留存的财产,女儿是使用的零钱”。“婚后愁思”部分诉说了“女儿”对婚后不幸生活的哀伤:“饭菜不好,上顿不好下顿会好;衣服不好,这件不好那件会好;夫妻不好,却是一辈子的苦恼啊!”全诗通过“女儿”的抑郁哀怨对旧婚姻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控诉。196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俄施觉哈、巴胡木姆等翻译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