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34页(516字)

白族民间流传的唐代宫廷音乐与宗教音乐相结合的乐典,即配合唱诵经文仪式而演奏的音乐。

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剑川、鹤庆等地。由洞经会的洞经乐队组成,人数不等,少者十余人,多则四五十人。演奏时,需供桌8张,中间2张,下方两旁各3张。正位16人,其余在后排就坐。首位为善长席,敲木、小鼓;次位为副善长,敲匀乐;2人为乐队指挥,其余分别为司唢呐、笛子、箫、二胡、三弦、扬琴、古筝、琵琶、大鼓、大钹、扑钹、大锣、小锣、小镲、拍板、碰铃、金钟、玉罄等。主奏乐器分唢呐和笛子两种。

根据情绪需要演奏,清淡温雅的用笛子,热烈欢腾的用唢呐。常在民俗节日、本主会或婚丧喜庆中演奏。

鹤庆还称之为“读经会”,即在音乐的伴奏下由善长为主诵经,不但诵佛经、道经,还诵孔子经。

曲目繁多,至今还保存有《汉东山》、《楚江秋》、《将军令》、《闹元宵》、《叠落泉》、《水吟》、《始自苍胡》、《工贾农商》、《慢整衣冠》、《十供养》等百余种。演奏者需着长衫。每曲开始和终了时,善长都要在场中祭桌前焚香祭拜。

洞经音乐会演奏人员全是白族城乡知识分子。近年来,洞经音乐逐步脱离宗教意识,走向世俗化,变成陶情怡性、延年益寿的音乐活动。

上一篇:白族调 下一篇:白族服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