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50页(662字)

白族村寨旧时祀奉的本境福主。

大多是一村供奉一位本主,也有几村供奉一位,或一村供奉几位本主的。均是本民族公认的保护神。有本主必有本主庙。庙址于村寨近邻。人们尤喜把本主庙建造在绿树成荫、松柏相间的背风朝阳的缓坡上,或是地势显赫的山脚平坝处。每位本主每年均享有一次节日的朝奉和迎送。

届时,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宰,耍狮耍,焚纸烧香,点放鞭炮,尽情献祭,以求本主驱邪祛鬼,消灾免难。本主个性有别于道、佛诸神,是人神兼备的半人半神的形象。

饮食喜荤厌素,同佛教食规相反。神性,指它们掌管人间的吉凶祸福,可赏善罚恶;人性,指他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婚恋嫁娶;甚至有寻花问柳、偷香窃玉之丑。其美丑、哀乐,均得到白族人民的公正品评。本主源流十分复杂,其人神双重性格的产生与白族所经历的特殊的融合文化有关。

原始社会由动植物产生的图腾崇拜是本主崇拜即宗教信仰的开端;进入阶级社会产生的巫教传人巫师继承本主神灵弟子传达神灵旨意,增加了神人合一的性格。唐、南诏以后,佛、道、儒相继传入盛行,教义强迫白族人民接受统治阶级王侯将相为本主神灵。白族地区多名山大川,泉泊如珠,多生水患灾害,又产生各种龙本主。

但为民除害、斗魔献身的豪侠义士则是广大白族人民祀奉的本主主流。因此白族人民所绘、所塑、所雕之本主形象总是面目俊秀,和蔼可亲,手持除害兵器,脚踏恶刹怪兽的常人面孔。本主有白族,也有汉族;有贵族王公,也有贫民百姓,不分贵贱。

节日隆重祀奉,平时也可乞安免难。解放后,人们对本主的信仰活动有所淡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