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22页(458字)

傣族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为“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在傣族早期天文学的基础上,吸收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和印度历法的纪元纪时法而逐步形成。以638年3月22日为历元,顺序往后累计。

年长度为365.25875日,以泼水节为新旧年交替的标志。泼水节日期不固定,在六月初至七月初之间推移。

每年分冷、热、雨三季,平年皆12个月,十九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月序由六月始,顺序至五月止,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隔4-5年有一次八月大月,每月又可分为“月上”(或“月出”)和“月下”两个半月,分别顺序纪日。

此外还有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纪日的周日法。月份一般比汉族农历早3个月。历书中使用一种自历元以来逐日累计的纪元积日数,主要用来安排历书和计算日月行星的运行位置。干支纪时法很早就从汉族地区传入,在傣历中使用很广泛,以六十干支纪年和纪日,用十二地支纪月,并以十二属相纪年岁等。

“时段”和“时度”纪时法不普遍使用于民间,通常只见于历法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