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24页(899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傣”,按分布地区和不同支系又有“傣仂”、“傣哪”、“傣雅”、“傣绷”等自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孟连、新平、元江、景谷、金平、双江等7个县,其余分布在景东、普洱、思茅等30多个县,人口1025128人(据1990年)。多居住河谷平坝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这些地区雨量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稻米及各种经济作物。其先民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唐宋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白衣”等,元明时称“白衣”、“百夷”,清以后称“摆夷”或“摆衣”。唐宋时属南诏、大理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车里军民总管府(后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袭明旧制,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人民受多重压迫,曾频繁举行起义。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进入封建地主经济,西双版纳一带还保留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有傣仂(西双版纳)、傣哪(德宏)、傣绷、金平4种拼音文字,50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保存着十分丰富的用各种傣文书写的历史、科技文献和文学作品,其中以数百部叙事长最引人注目。西双版纳有以贝叶刻写的小乘佛典称贝叶经。

有本民族的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科学、绘画、舞蹈、建筑艺术,别具一格。重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解放前边疆地区普遍信奉小乘佛教,同时保留原始鬼神崇拜残余。

实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男女婚姻较自由,但具有等级内婚的特点。民居为“干栏”式竹楼。男子盛行文身之俗,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妇女着紧腰窄袖短衫,下着筒裙。

主食为糯米或大米,喜酸辣及烘烤水产品,嚼槟榔。1955-1956年在边疆地区进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民族干部大批成长,群众觉悟普遍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生产责任制,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傣族地区已真正成为美丽富饶的“孔雀之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