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56页(893字)

侗族民间娱乐活动。

寨民筹资购买健壮合格的若干头大水牯(俗称“王”),寨户轮流值班,常年饲养,但饲养人须为热心者。每头“牛王”都冠以美名,如“春雷王”、“猛王”、“霹雳王”等,写在2尺见方的1块木牌(“牌”)上,牌两侧或背面写上对联或“斗牛”,并为其配备数十面三角战旗。“斗牛”在每年春冬季亥日举行,3年为1期。场地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

届时场上旌旗招展,热闹非凡。出征牛进场后,鸣放3声铁炮,笙鼓齐鸣。

如两头牛久斗难解难分,双方主人各用棕绳套住牛的1只后腿,向后用力猛拉,以示和解。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苗族习俗。节日中举行,以黔东南苗族住地为盛,云南苗族地区偶尔活动。斗牛为两牛相抵斗,脱胎于古代祭祀杀牛之前的放牛斗打。让牛相斗为显示主人喂养、护理的水平,也为显示家庭、家族的富有。

斗牛有时让牛斗个死活,现代节日斗牛,多在两牛斗得正酣时被人拉开。③彝族的一种竞赛活动。云南路南撒尼彝人的斗牛独具特色。斗牛前,由各村寨选出参加斗牛大会的代表,并将养得膘肥体壮的赛牛牵至赛场,乡亲们群集会场观看。届时,由1位有威望的长者宣布大会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场边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场边的木杆上挂着用红绸扎成的球形花,谁的牛获胜就可以挂上它。比赛开始时,主人将一头头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赛场内,经裁判员过目后,即开始斗牛。一声令下,人们根据事先选择好的对手,将赛牛放出,任其格斗。

凶猛的公牛扬蹄翘尾,勇猛地向对方冲击,角对角地顶碰,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比赛按淘汰制进行,连胜5次的牛为胜。

凉山彝族斗牛一般在火把节时举行。火把节即将来临时,公牛主人每天早晨把牛赶到原野淋露水、吃青草,有的还要喂粮食和蛋。

为了让牛熟悉场地,还不时把公牛赶到赛场。火把节这天,牛主人把牛角削尖,以利格斗。牛被赶进赛场后,主人在一旁挥舞棍棒助威。斗牛以村寨为单位,获胜的牛主人一般都会得到奖品,众人鸣枪欢呼。斗牛其实是一种选择优良牛种的形式,对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