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235页(716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有“哈尼、雅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等,史称“和蛮、和泥、窝泥、哈泥、阿泥”等。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红河(礼社江)下游的哀牢山区,其中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玉溪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云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亦有分布。人口125.3万多(1990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唐代史籍称“和蛮”,分布在今滇南等山区,此时内部阶级分化已很明显,10世纪中叶部分地区进入封建领主制,14世纪中叶以后进入封建地主制。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为元明清封建王朝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以世袭封建土司官职。解放前除西双版纳、澜沧等地在傣族领主统治下原始公社制残余保留较多,红河南岸和江城诸地尚处于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外,其余地区都已是地主制。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

解放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经试验推行,效果良好。旧时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和祖先崇拜,由祭师“贝玛”主持祭祀

以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为主,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先后建立了一个自治县,与彝族、傣族建立了一个联合自治州和三个联合自治县。

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但善种梯田。哀牢山麓遍布梯田,高达数百级,从河谷到山颠,宛如天梯,宏伟壮观。解放后不仅发展农业等经济,还新建和扩建了冶炼、采矿、化工、水泥、卷烟、茶叶等工矿企业。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丰富多彩。

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年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