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240页(564字)

藏语称“甲冲巴”。

康熙五十八年(1719)至雍正五年(1727)相继来巴的川、陕、滇商人和艺人达40余人,他们组成商业行帮,设立汉商公会,每年三月十五日财神诞生日办大会一次,故又名财神会,并修建关帝庙作为会址。同治十三年(1874),将关帝庙改名为川陕滇三省会馆,将汉商公会、单刀圣会合并改成川陕滇三省同乡会。同时,创办义学一所,教育会员子弟。

这些汉商在县城以老街的灯杆坝为中心开设铺面,世代经营。其品种有百货、茶叶、食盐、布匹、药材、金银首饰、小五金等,为巴塘城镇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民国初年,康区政局动乱,为稳定巴安(巴塘)商业贸易,川陕滇三省同乡会于民国十三年(1924)改组为西康巴安国民协进会。民国十九年(1930),又成立了巴安县商会,凡藏汉商人均可入会。协进会和商会的建立,促进了巴安商业的一度繁荣,藏汉商人逐渐增多,连喇嘛寺庙也普遍进行经商活动。

县内的商人有的从事坐商,在县城开铺建店,摆摊设点;有的从事行商,到山寨驮运贩卖,走村串户;有的农商兼顾,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经商;有的从事手工业生产,制革、制陶自产自销;还有缝纫、酿造、来料加工等。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商业户达124户。民国三十七年(1948)底,商业已发展到15个行业,工商户已达200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