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621页(452字)

佤族祭祀、报警器物。

过去佤族对木鼓至为崇敬,认为木鼓有神,是通天之器,以之为崇拜对象,在西盟、澜沧、雪林等阿佤山中心地区每个佤族村寨都有木鼓,遇重大宗教祭祀和部落械斗等紧急情况,便击鼓以聚众和报警。木鼓用坚硬的红毛树或花皮树树干做成。取两米多长、直径70厘米的大树干,由木匠和铁匠数人将树干去皮,平放,从上方挖一条长150厘米的缝(中段宽5厘米,两端宽10厘米),再向下向左右挖一直槽,中间掏空,槽的两侧各刻一鼓舌,其周围留有空隙,以起共鸣作用。木鼓有公母之分,公木鼓音较高。

木鼓制作有严格的规定。制毕,置于木鼓房内,下由两根木头支垫,利于共鸣。一般由两人右手握木鼓槌敲击鼓槽的中部或两侧,鼓声洪亮,咚咚作响,传播甚远。也有多人敲击的。

从鼓点的节奏变化中可辨别出特有的鼓语,能判明是报警、祭祀,还是娱乐。1958年以后,随着猎头习俗的革除,各村寨已没有木鼓。传统的木鼓如今已作为文物陈列于博物馆,在跳木鼓舞、甩发舞时,作为一种乐器的木鼓在舞台上还可见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