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07页(923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各地彝族自称不一,有“诺苏”、“聂苏泼”、“腊鲁泼”、“迷撒巴”、“阿西”、“阿哲”等30余种,解放后通称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6,572,173人(1990年)。彝族来源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比较通行的见解认为,彝族是南下的古羌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着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与越巂羌、巂、昆明、叟、邛、乌蛮或白蛮有渊源关系。

西汉时期,彝族先民社会已分化为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游牧部落有巂、昆明,定居部落有夜郎、滇、邛都等,分布在今贵州安顺、云南晋宁、四川西昌一带。西汉中叶彝族内部出现兹、莫、毕、格、卓五种等级的分化,并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以彝族为主体建立起南诏奴隶制政权。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覆灭,但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并未随之消亡,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彝区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各彝族地区奴隶制度在明代基本相同,划分为土司、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彝族地区逐渐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历史上彝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起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奴隶制的斗争,1856年,云南彝族李文学配合太平天国起义,在云南弥渡县瓦卢山天生营率领彝民举行大规模反清起义,1914年四川爆发拉库奴隶起义,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彝区时,彝族人民积极支援,不少青壮年参加红军随军北上。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族有自己古老的文字,汉文史籍称之为“爨文”、“韪书”,有大量彝文文献存世。1975年四川凉山州对彝文进行规范,制订出《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经国务院批准,已在北部方言区推广使用。彝族宗教属原始宗教,宗教活动一般由毕摩(祭师)主持,毕摩经书内容丰富,涉及彝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民间有个别跳神的“师娘”,少数地区有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

解放后,彝族地区先后建立两个自治州、四个自治县,与哈尼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州,并与哈尼、回、苗、瑶、傣、壮、仡佬等族分别联合建立七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事畜牧业。彝族年和火把节为主要传统节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