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59页(491字)

仡佬语译音,意为“大年”。

仡佬族节日之一。仡佬族以农历正月十四日为“哲魁”(直译“过年节”)。过年时家家都要打糍粑祭祖。

腊月三十日中午或正月初一清早,各家各户用糯米(或毛稗、糯包谷)蒸熟打成一个大糍粑,装入圆簸箕或方木盘,放在堂屋磨盘上供奉祖先。

贵州遵义、关岭等地,还打若干小糍粑放在大糍粑旁边。石阡县一带,除夕要备丰盛的酒席敬供祖先,打一个大糍粑、十二个小糍粑(闰年十三个),在神龛上堆成宝塔状,直到正月十五日才能食用。

黔西县一带,用豆豉叶(即扁竹叶)插在糍粑上,表示纪念祖先开荒辟草,插草为标。祭祖时,主人用仡佬语唱“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万事顺遂”的内容。

初一至初三供奉祖先期间,男人不能在家做活路,女人不能动针线,到附近的山坡上玩,天黑回归。广西隆林一带,供品还须有一个大粽粑、一个大红薯;初一、二两天不能下地干活;有的初三还要拿粽粑、酒和锄头到田头祭祀,祭毕用锄头在田里锄几下,称为“开三”,表示吉祥的征兆。正月十四日,黔北一带和镇宁等地,要到祖坟上“亮灯”供酒。初一到十五,各地仡佬族都要举行打花、打篾、对歌等娱乐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