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7 00:15:0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02页(3850字)

颈椎病是由于感受风寒湿或劳损、外伤等因素所致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颈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复杂的综合症候群,又称为颈椎综合征。

多发于30~60岁的中老年人。轻者影响劳动,重者可造成残疾。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病确诊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在古典医籍中早有类似记载,属于颈项痹、颈肩痛、项强、头痛、眩晕、痿躄等证范畴。

对于本病的治疗,我国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独具特色,有牵引、手法、中药、针灸、挑灸等以及一些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其中,推拿按摩手法是重要疗法之一,除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差外,对其他类型颈椎病都可取得较满意效果。常用的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滚、牵、扳、旋、提、拨、弹等。有关推拿按摩手法治疗取效的机理,自1982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手法的综合作用 韦贵康等根据病情辨证施法,分别用侧旋提推、旋转复位、分筋理筋、定位揉按等手法治疗135例患者,主要症状改善率为90.3%;243例患者颈性血压异常改善率75.5%。

另对颈性脑血流图异常、高血脂、视力减退的病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认为手法有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整复移位的作用。

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缓解局部肌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消除局部炎症刺激、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实现的。郑效文等通过实验观察认为,推拿手法可使椎间孔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作用于神经根周围的环境,减轻或解除对脊神经的刺激和压迫。

王金柱综合常用的24种手法,组合为点穴、理筋、拿法、揉法、拨筋、端提、旋转、振动等八法,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认为手法的治疗作用有:(1)疏通经络,消瘀止痛。(2)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3)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

(4)缓解肌肉痉挛,恢复颈椎活动。

(5)减轻肌肉僵缩,防止关节僵直及畸形。这些论断,大多是根据施行手法后颈椎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而总结出来的概念性结论。

手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脑血流图的影响 王以慈用坐位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病139例,观察手法前后患者脑血流图的变化,结果表明,脑血流图于复位后,其椎动脉供血有所增加,认为椎动脉血流图可作为判断颈椎错缝后坐位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疗效的一项客观指标。龚金德等对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推拿前后的脑血流图检查,发现波型、重搏波、上升时间、波幅等在第1次推拿后无明显改变,经10次推拿后,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因而认为推拿的疗程一般以20~30次为宜。袁靖观察按摩治疗100例颈椎病的椎动脉血流变化,血流图各项指标按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认为血流图方法不仅能客观地准确反映脑部搏动性血液供应增减状况,而且可以分析血管弹性和紧张度,可作为判定疗效的定量指标。王军等用手法治疗25例颈椎病(包括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二者混合型)患者,作治疗前后脑血流图测定,结果是推拿后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而波幅显着增高,流入容积显着增大,提示推拿后椎动脉与脑的血液循环均得到改善。

认为手法的作用在于疏通气血、整理关节、振奋阳气、温濡血脉,因而取得良效。

手法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倪文才等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点按棘突、旋转复位、分筋理筋手法治疗,并观察手法前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手法治疗后全部病例甲皱微循环皆有管袢增粗或血流增速;应用人体平衡仪检查人体重心偏移形态及程度,证明手法后有显着改善,说明手法治疗后椎动脉系的血循环得到改善。顾华等对5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牵旋复位、分筋理筋、按摩等手法治疗,观察手法前后患肢无名指甲皱微循环,结果显示,手法后患肢甲皱微循环改善,清晰度增大,单位面积内管袢数量增多,异常管袢减少,排列较前整齐,流速加快,病人临床症状亦获得缓解。

认为手法的作用是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恢复脊柱的内在平衡,缓解神经根的压迫,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促进神经根周围炎症水肿的消散和吸收,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恢复正常。通过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气血运行得以调畅。

手法对皮肤血循环的影响 刘少坪等用按摩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8例,观察按摩前后局部皮肤血循环的变化,发现按摩一次后变化不明显,按摩10次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还观察到皮肤血循环的改善与治疗效果大致呈平行关系。

手法对颈椎性杂症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发现颈椎病可引起许多杂症,如血压异常、视力障碍、慢性腹泻、吞咽障碍、耳鸣耳聋等,用手法治疗,同样可取得好的效果。

韦贵康等曾先后对颈椎病性血压异常(高或低)进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9~89.4%。认为颈椎性血压异常是由于外伤、劳损,使颈椎轻度移位或肌肉痉挛或炎症等局部改变,刺激颈交感神经节,使其支配的脑内血管运动中枢或上肢血管机能紊乱而造成中枢性的或外周性的血压异常。

手法治疗在于纠正颈椎轻度移位,或解除局部痉挛,改善血循环,消除炎症,从而缓解对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按中医理论解释为∶以通为手段,整复不正之椎骨,疏散停滞之淤结,理顺不调之气血。

手法作用在于“正则通”、“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以“通”使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而奏效。张长江等用坐位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性视力障碍114例、206只眼,总有效率为83%。认为手法使患椎恢复其原来的解剖位置,促使受损软组织修复,恢复颈椎正常的或代偿性的内外平衡关系,解除因患椎位移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刺激压迫,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

贾振富用牵引及手法治疗颈椎病引起的视力减退104例,发现视力有改善,认为与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有关。

徐山等用按摩复位手法治疗颈椎性腹泻200例,治愈129例,好转64例。认为颈椎性腹泻的发生是由于颈椎病椎体发生移位,椎动脉可直接受压或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发生血管痉挛,出现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继发下丘脑缺血,使内脏功能失调,引起长期慢性腹泻(五更泻)。

手法复位矫正颈椎错缝,恢复颈椎内外平衡关系,可使血流量增加或恢复正常,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到恢复。按中医理论解释,认为颈性腹泻为肾阳虚证,颈项为督脉之所过,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沿督脉循行部位行手法治疗,可使其肾阳虚得到改善,恢复下丘脑之功能,从而达到治五更泻的效果。

徐山等通过钡剂X线透视动态观察,发现手法后小肠蠕动由快变为正常,痉挛或紧张的结肠得到缓解,排钡时间明显延长。

对手法治疗颈椎病取效机理的研究,着重在于手法对椎一基底动脉供血状况及交感神经刺激方面的检测,大量资料证实,手法对改善椎动脉供血、缓解交感神经刺激症状,促进局部血循环、缓解局部肌痉挛等方面有着显着的作用,与中医学认为手法可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舒筋解痉、化瘀止痛、调畅气机的机理是一致的。

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例如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指标是X线片的异常改变,而手法治疗对颈椎病X线的异常改变多数不能用作判断疗效的标准。

有的学者观察手法仅对颈椎的生理曲度、小关节半脱位等有明显影响,对椎间孔狭窄、椎间隙狭窄有部分影响,而对其他异常则几无作用,认为应以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与否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标准。可见,X线诊断标准与疗效指标间的不一致还有待深入探讨。

此外,颈椎病CT、MRI、肌电图、诱发电位的诊断研究较多,而手法对这些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迄今资料甚少,需深入探索。即使是已知的“机理”,确定性的量化指标亦较缺乏。

值得提出的是手法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手法熟练、经验丰富的临床家,治疗效果就好;手法生疏或不得要领者,手法效果可能就差或无效,甚至出现医疗事故(已有不少报告)。手法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不能笼统地评价手法的作用。在进行手法机理研究中必须考虑到手法的质量因素。

如何使手法统一而规范化,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更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龚金德,等.江苏中医杂志,1982,1:58

2 王以慈.辽宁中医杂志,1982,4∶46

3 韦贵康,等.中医骨伤科杂志,1986,2(1)∶36

4 顾华,等.中医杂志,1987,4∶278

5 刘少坪,等.中华理疗杂志,1988,3∶154

6 徐山,等.中华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3)∶16

7 贾振富.中国骨伤,1990,2∶25

8 王军,等.山东中医杂志,1991,10(6)∶28

9 王金柱.中国骨伤,1992,5(2)∶19

(山东济宁医学院王广智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