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1:11:1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370页(542字)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

开现代派艺术之先河,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坛,后影响遍及欧美各国的各种艺术门类。1857年出版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被公认为象征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魏尔伦、拉美、魏尔哈伦和比利时的梅特林克等。一般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限,有前、后象征主义之分。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象征,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丑恶的,为理性所不能把握的“另一世界”才是真实的、和谐的、美好的。但这“另一世界”只能用内心直觉来感受,用象征暗示来领悟,因而形成象征主义创作的特殊心理。强调直觉感受而忽视知觉表象,重视主观幻觉而轻视客观描写,推崇想象联想而贬斥现实再现,主张暗示启发而抛弃正面灌输,追求模糊含混的意象而取消清晰可感的形象。在这种创作心理支配下形成的象征主义作品,语言晦涩难解,意象迷离惝恍,弥漫着神秘主义意味和消沉悲凉情调,是人们憎恶社会的丑恶腐败现象、深感精神危机的心态反映。

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也曾受此影响。诗人李金发曾留学法国,模仿象征派写作,先后出版《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作,充满伤感、病态迷梦、逃世思绪,被称为“诗怪”,其思想对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有直接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