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番社学

书籍:教育大辞典第4卷民族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港澳教育 更新时间:2018-11-19 00:12:1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第4卷民族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港澳教育》第373页(554字)

清政府统治时期在台湾创设的学校。

郑成功收复台湾、革除荷兰殖民主义奴化教育之后,清康熙五年(1666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建圣庙,设学校于承天府鬼仔埔上”(江日升《台湾外纪》),“又命各社设学校,延师以课子弟”(连横《台湾通史》)。并任命陈永华为学院(学院为郑成功氏中央职官表规定的官职名称)、叶亨为国子助教,推行科试。

为鼓励高山族儿童入学受教,规定凡有子弟入乡塾就读者,予减免税赋,激发高山族人学习汉族文化的积极性。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对郑氏首创的“社学”大加扩充发展。

雍正十二年(1734)南北路高山族已有社学51所,即台湾县5所、凤山县8所、诸罗县11所、彰化县21所、淡水厅6所(余文仪:《台湾府志》卷八),延请汉人通文理者为社师,教授儒学经典,并鼓励学生参加科试。史载“其后岁科,与童子试,亦知文理,有背诵《》、《易经》无讹者,作字亦有楷法”(《番社采风图考》)。乡塾社学进一步推广与发展,加速儒学教化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高山族平埔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至1875年,“番人归化已久,习惯、衣冠、器用以及婚丧贺吊,一如汉人。通番语者百无一二”(《苑里志》)。

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强制实施奴化教育与同化政策,社学停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