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教育

书籍: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 更新时间:2018-11-19 00:17:1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第122页(1321字)

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郊区。

贵州其他地区和云南、四川两省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949年前,无通用民族文字。1956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对少数民族采取“教化为先”,“教化以学为本”的政策(《明实录·洪武实录》),吸收上层子弟入学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孝宗弘治年间有“男知读书”、“通汉人文字”的记载(《贵州图经新志》)。但读书者很少,广大布依族群众很难入学。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议准贵州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又题准贵州仲家(即布依族)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考试仕进”(民国《贵州通志·教育志四》)。

乾隆年间,读书识字者渐多,如独山州一带,“其始不解文字,刻木为信,……今则渐通汉语,……读书识字”(乾隆《独山州志·苗蛮》)。同治四年至宣统元年(1865-1909)的44年间,布依族中已有一些拔贡、恩贡、岁贡、中乡试、入翰林院、任县知事等人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下令各省筹设学堂,与科举并存。一些布依族地区将书院改设学堂,但仍以教授经史文为主。

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布依族地区的府、州、县,纷纷将书院改办官立高等或两等小学堂,除讲经读经外,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是布依族地区现代学校之始。宣统三年(1911),各州、县已在城乡发展一批小学堂,有的设于布依族村寨,不少布依族子弟入学。

中学堂由府开办。

亦有部分布依族子弟就学。

1913年在都匀建第一所布依族地区中学。1925年成立安中学,翌年成立兴义中学,此后中学逐步增加,布依族儿童入学率有所提高。

1941年,贵州省推行“新县制”,在布依族聚居的县中小学有所增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减少教育经费,布依族地区的中、小学大量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布依族地区开办学校,设立民族小学、中学,普通中学增设民族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黔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专门设立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民族行政管理学校(中专)和各种中等技术学校,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

80年代布依族地区已基本实现村有初小,乡有完小,区有初中,县有完中。1988年,黔南州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0余万人,黔西南州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0余万人。

有不少布依族学生考入民族学院和其他高等院校学习,还有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出国留学的。各地还有电大、夜大、函授、培训班、进修班等成人教育和职工教育,许多布依族青年和干部参加学习。1958年贵州民族学院设布依语文专业,黔南自治州和安顺地区设立民族语文学校,培训师资,推行民族文字。

1966年后布依语文教学中断。

1981年,布依文逐渐恢复推行。1985年,分别在中央民族学院和贵州民族学院恢复布依语文专业教学工作。贵州省在布依族农村开办布依文学习班,用民族文字扫盲;布依族地区的小学进行双语教学(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提高布依族儿童的理解能力,促进汉语文学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