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戏剧运动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34:4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14页(756字)

1935年8月1日,党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同年冬,“剧联”随之自动宣布解散,并倡议组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1936年1月,上海的戏剧工作者以上海戏剧界联谊会的名义进行活动,后又成立了上海剧作者协会,开展抗日救国的戏剧活动。

在此前后进步文艺界的部分作家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戏剧界随之也提倡国防戏剧,开展国防戏剧运动。

1936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讨论制定了《国防剧作纲领》,明确规定国防戏剧应该反映民族解放斗争,反映人民大众抗日的革命情绪,揭露日寇的残暴行为,但也可取材于中外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纲领》的制定和发表,有力地促进了国防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迅速发展。国防戏剧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一切不愿做汉奸亡国奴的戏剧工作者,不论他们所属阶级、思想和创作流派是否相同,都团结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里来,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于伶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创作了《夜光杯》、《浮尸》、《秋阳》、《汉奸的子孙》等二十多个国防戏剧,由此而获得“国防专家”的雅号(郑伯奇:《〈浮尸〉序》)。洪深、田汉、阳翰笙、易扬、石凌鹤也都创作了不少国防戏剧。

夏衍创作的多幕话剧《赛金花》,被誉为“国防戏剧之力作”,是“在中国提出建立‘国防戏剧’的口号后,第一次收获到的伟大的剧作”。国防戏剧运动的广泛开展和频繁演出,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

《都会的一角》、《秋阳》、《走私》、《怒吼吧,中国!》、《流民三千万》等,都曾被勒令禁演。1936年夏,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和上海蚂蚁剧社曾分别演出国防戏剧而被租界当局下令停演,引起了演出单位和上海文化界戏剧界的强烈抗议。

国防戏剧运动在七七事变前,曾经产生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