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村的戏剧运动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34: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17页(523字)

抗战爆发后,不少戏剧工作者从上海等地到达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

他们与当地文艺工作者一起,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戏剧活动。1938年,晋东南创办民族革命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校和晋察冀联大文艺学院,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干部,散布在华北各地。

这以后,华北敌后出现了许多农村剧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太行山剧团、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抗敌剧社、冀中火线剧社等单位的具体帮助下,各地农村剧团越来越多。每到年节,不少区、县、村剧团开展演出检阅和比赛,搞得热火朝天。1940年后,太行成立了农村戏剧协会,晋察冀成立了剧协。

一些剧团继续培训戏剧干部,讲授编剧、导演、化装、唱歌的基本知识,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小型多样的文艺演出和文艺创作活动。1940年夏,太行山区发展到一百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巩固的农村剧团,冀中则在1942年有1700多个剧团,北岳地区有1400多个剧团、秧歌队和宣传队。这些戏剧团体在节日和冬闲时,十分活跃,农民们普遍认为村里不闹剧团,没有文化娱乐是很丢人的事。

到1942年,连一些比较偏僻的山沟,也都自发地开展了戏剧活动。

他们通过演戏娱乐自己,教育自己,紧密地配合了现实革命斗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