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35:3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19页(594字)

抗战爆发后,解放区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剧团纷纷建立。

这些剧团大多演出流行于华北解放区的秧歌舞和秧歌剧。旧秧歌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着一些封建性的毒素,形式上也不能符合现实斗争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造旧秧歌便成了文艺工作者争议的问题。

1941年,晋察冀边区曾对秧歌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秧歌是一种“噪得人头疼”,“催人呕吐”的庸俗的东西,既没有思想教育意义,也没有艺术价值。“只能给人以肉麻之感,丝毫没有半点战斗的气息。”(冯宿海:《关于秧歌舞剧种种》)他认为秧歌应该被抛弃,要重新创造新的歌舞剧。绝大多数同志则持另一种意见,认为冯宿海轻视秧歌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否定传统,对继承和创造的错误认识。

还有一些同志不同意秧歌可以向新歌舞剧方向发展的看法,认为秧歌舞不会超越出它所产生的历史范畴的社会基础。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当新歌舞剧取得目前秧歌地位时,秧歌就会死亡。

这些意见遭到许多同志的驳斥,他们认为事实上现在晋察冀各地上演的秧歌中,已有不少是歌舞剧形式的秧歌剧,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复杂的情节。有的同志认为,否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于“他们的创作活动大部分是脱离人民大众的”。

这场论争,对推动新秧歌的创作和新歌舞剧的产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以后不久,1943年春节,延安便掀起秧歌运动的热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