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剧社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8:41: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55页(637字)

皖南事变后,桂林的进步文化活动出现了低潮。

中国共产党派杜宣出面,于1941年10月在桂林成立新中国剧社,剧社负责人杜宣、瞿白音,成员多来自各演剧队。有石联星、朱琳、许秉铎、严铎等。

剧社以骆驼为社徽,以示忍辱负重,艰苦奋斗之意。

剧社在成立当天公演了杜宣导演的《大地回春》(陈白尘编剧),推动了抗战后期的西南剧运进入新的阶段。1942年3月演出《再会吧,香港1》(又名《风雨同舟》,田汉、夏衍、洪深合编,洪深导演),遭到国民党当局禁演。同年11月至翌年10月剧社到衡阳、长沙、湘潭等地巡回公演。

1944年以新中国剧社为主体在欧阳予倩领导下于桂林筹办了西南戏剧展览会,并开展长期职业公演。桂林失守黔桂大撤退之际,剧社改名怀远剧团。1945年5月到达昆明,继续从事演剧活动。

1947年被迫解散。剧社几年来演出的话剧有《大地回春》、《秋声赋》、《黄白丹青》、《戏剧春秋》、《重庆廿四小时》、《金玉满堂》、《复活》、《钦差大臣》、《大雷雨》等三十多出,并经常演出街头剧和活报剧。在长沙失守,日寇侵犯衡阳,桂林岌岌可危之时,剧社及时编演了大型活报剧《怒吼吧,桂林!》(汪巩、严恭作剧,许秉锷导演,田汉、安娥作词,费克、王天栋作曲。

)后又与演剧四队、九队改编为《怒吼吧,大后方!》进行演出。新中国剧社在政治经济处境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坚持演出活动,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对配合抗日民主运动,培养戏剧干部,起了积极作用,并推动了抗战时期的西南剧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