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9:14:3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335页(789字)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主人公。

屈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剧本选取他被谗见逐前后的悲剧故事,集中写他的一天,用来概括他的一生。在剧本里,战国时代政治家屈原,因为看到“老百姓都想过人的生活,老百姓都希望中国结束分裂的局面”,便主张联齐抗秦,由楚国来实现统一。但是他的这种政治理想,不仪受阻于“散纵连横”的秦国君臣,而且被扼于昏庸无能的楚王和嫉贤忌能的同僚。他的对手,有奸诈的秦使张仪,信谗的楚怀王,狠如毒的南后郑袖,以卑劣手段害贤固位的靳尚,还有贪图富贵而不讲气节的宋玉。

戏剧的矛盾冲突象网一般张开,他先是中了郑袖的毒计,再是受到靳尚的诽谤,继而又被宋玉出卖,并见辱于巧言令色的郑袖、张仪。凡此种种,都通过闇弱无能、不辨贤愚的楚怀王而成了屈原的陷阱。

但是悲剧的演进,却显示了屈原光明磊落、高洁独立的品格。明知怀王昏庸,他仍尽了规劝之责:“大王,我可以不再到你宫廷里来,也可以不再和你见面。但你以前听信了我的话一点也没有错。……你如果照着这样继续下去,中国的大一统是会在你的手里完成的。

”这是屈原的历史悲剧性格的一个开掘点,历史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竟溶合得难解难分了。最后他被幽禁于东皇太乙庙中,于是爆发出了“雷电独白”。

“向雷电泄愤一景本来就是从(屈原所撰的)《天问》篇得来的暗示”(《〈屈原〉与〈厘雅王〉》),它在剧本中出现,正符合他的悲剧性格的逻辑发展。屈原形象的情化、悲剧精神的战斗化,在这里获得了不可缺少的戏剧笔墨。剧作者在写这个戏时,“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主张联合,反对分裂”的历史时代情绪既与当前的“政治气氛”合拍,屈原的形象便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力量。

它是郭沫若“代表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控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