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9:14:5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337页(631字)

郭沫若着历史剧《符》的主人公。

战国后期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在《史记》中有生动的记载,剧作者早在二十年代就曾想把它化为舞台形象,只因没有找到历史人物的“血肉生命”而未果。抗战中的现实生活使他看清了古今的一个相似点,并且由此产生了创作这一悲剧的愤激之情。他说:“我写《虎符》是在抗战时期”,“我写那个剧本是有些暗射的用意的。因为当时的现实与魏安釐王的‘消极抗秦,积极反信陵君’,是多少有点相似。

但仅止于相似而已,历史上决没有完全相同的事”(《奴隶制时代·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然而信陵君的形象并不是为了用作简单的比附而存在的。

我国由奴隶制转到封建制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代是人的时代的结束。大家要求着人的生存权,故尔有这仁和义的新思想出现。《虎符》里所“把握着”的“这一段时代精神”体现为人物形象便是:“写这样的入在这样的时代应该有怎样合理的发展”(《沸羹集·献给现实的蟠桃》)。信陵君的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在这种时代精神下得到了新的解释,他和侯赢、如姬、魏太妃以各自的不同经历、思想品格,共同体现了“要求着人的生存权”的“人的尊严”概念的发展。

这种思想既揭示了历史题材中蕴蓄着的人民性,又成为对于国民党政府的抨击。剧本的“暗射”也因此远非表面的比附所能企及。

信陵君主持公道、维护正义、反对侵略,但其形象塑造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言论多于行动,自我说明多于性格撞击,影响了人物的典型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