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的历史剧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9:27:4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399页(533字)

郭沫若于1946年4月3日在重庆抗建堂所作的讲演,记录稿发表于同年5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

讲演中谈论了历史剧的概念,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概况,抗战后期历史剧激增及其原因,对历史剧的认识,历史剧的语言,历史剧的价值。讲演中列举了“抗战前夜直到现在”的史剧,又援引了陈白尘关于抗战前期、后期(各四年)的统计:在话剧创作中历史剧创作从16%(前期)激增至34%(后期)。他认为,从写作动机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激增的原因有“一、追求历史剧底真实。”“二、更普遍的,是借古代史实做题材,影射现代。”“三、同情古人”。“四、迎合一般人的兴趣。”“五、帮闲和御用。其特点是保存历史中间旧的封建意识,并且加重它,有时更进(一)步的歪曲一下。”本文总结了抗战八年的历史剧,指出写历史剧决非逃避现实,“站在人民的立场,处理历史底题材,寻求人类发展的真实,依然是现实的。”因而“历史剧的价值不在于题材而在于主题”,“首先动机要纯正,他的作品必须是时代的指针,才是现实主义的作风。”这篇讲演,是我国话剧史上出现第一个历史剧创作高潮时期的最初理论总结,对当时的历史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所涉及的学术性理论问题,曾在戏剧评论界引起长时期的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