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戏剧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9:27: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400页(747字)

张庚着。

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950年新华书店出版)本文是张庚于1949年7月在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专题发言。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抗战以来各解放区的戏剧创作演出活动概况。抗战开始以后,许多大城市的戏剧工作者纷纷到了解放区,演出抗战戏剧,推动了解放区的戏剧发展。随着大量农民青年和农村知识分子涌入文工团、剧团,使文工团的成分起了变化,创作的作品也更朴素健康。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新秧歌运动在延安兴起,秧歌队、村剧团在群众中纷纷出现。部队文艺工作者深入敌后打游击,给敌区人民演戏,在敌人炮楼下喊话,在行军中宣传鼓动。新秧歌和戏剧运动的普遍展开,也促使艺术性较高的好作品诞生,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解放区的戏剧作品还存在思想深度不够,技术表现力比较差,戏剧工作者缺乏系统的业务理论等缺点。第二部分,论述创作问题和学习民间、改造旧形式、创造新形式的问题。

作者认为创作问题首先是接触生活问题。整风以来,创作的实际情况是由不懂不熟悉到渐熟渐懂,由不深刻到深刻,从创作实践过程中不断熟悉了生活。创作的第二个问题是方法问题。提倡写真人真事,集体创作,这样有益于创作者深入生活,从写具体人物走向典型人物的创造。

文章认为解放区所创造的歌舞剧在形式上是新的,是在民间旧形式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造旧剧和创造新秧歌其目的是一致的,是要从此走向新形式,走向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延安的民众剧团改造了秦腔,晋西北七月剧社改造了山西梆子,成绩都很显着。

延安平剧院在改造旧剧方面起了示范性的作用,他们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是对抗战以来解放区戏剧运动的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