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价值观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17页(1643字)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具有的指导自己区别正确与错误以及是否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即人们对消费及其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1)对消费问题的基本看法;(2)对消费与生产之间关系的看法;(3)对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例如,在20世纪的美国出现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文化倾向和最确切地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道路,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国家、社会的道德责任,从而使高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是自然的和普遍的。这种消费价值观的主要特征是主张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的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目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相反的另一种价值观是反消费主义价值观,认为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容易造成社会公害,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也容易使人精神空虚。因此这种价值观念主张将人们的消费从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转到较少地依赖物质财富,而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强调文化生活上来。
消费价值观是客观消费活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受众多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道德的、宗教的及其自然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消费价值观不是人们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个人凭空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产生,并随人们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经过经验总结和社会认同而逐步形成的。具体地说:(1)各种消费价值观都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无论人们对消费及其相关问题抱什么看法,持何种态度,归根到底都可以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找到它的根源。(2)消费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消费经验的总结和认识。人们对于消费的目的和消费实践活动的看法,不可能离开实际的消费活动。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会使生活经历、自身素质、收入水平、审美情趣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消费价值观。正因为如此,不同时代、社会地位、民族和国家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或是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反之同一时期、同样社会地位、同一民族和国家的人往往有着本质相同或大体一致的消费价值观。(3)消费价值观所表达的是人们消费的最高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
人们由于人生观、幸福观的不同,在消费价值观上必然存在差异,表现为各种相互区别的消费价值观类型。主要有:(1)享乐型消费价值观。持这种消费价值观的人不断地追求新的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消费不再被当作一种手段,而被看作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这种多多益善的消费观把商品消费当作了精神上表现自我机会的一条出路、一种寄托。(2)节俭型消费价值观。持这种消费价值观的人认为物质财富不是幸福的惟一源泉,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需要闲暇、文化、友谊和舒适的环境等等。他们认为奢侈性消费是一种浪费,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因而崇尚节俭,反对浪费。除此之外,还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即崇尚高消费的价值观)和反消费主义价值观以及封建社会的等级消费价值观(对于超出或低于自己阶层的消费水准,均认为不符合礼仪)等等。
消费价值观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形成,反映一定的经济、社会状态,并随着经济、社会状态的变动而逐步变化。但是,消费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支配和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人们对消费功能的评价。
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对于形成合理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应该通过教育积极地引导消费者形成合理的、正确的消费价值观,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