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悖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113页(390字)

这种理论首先由凯恩斯(J.M.Keynes)提出,其内容是:如果一个社会试图提高它的储蓄率,其结果可能使该社会实际上能够储蓄的总额反而减少。按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和投资的大小。想要多储蓄(减少消费),而投资并没有增加或增加的幅度不如消费减少的幅度大时,会造成国民收入的下降,个人由于收入下降而可能减少储蓄,社会的总储蓄额因此反而减少。这种认为储蓄是罪恶而花钱是美德的反论,形象地说明了个人理性如何导致了集体非理性,或“合成谬误”。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节俭是好的,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可能对总产量或就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一悖论也许比较适合成熟的工业社会,在那里生产的能力远远超出了需求的程度;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较高的储蓄率,就不可能形成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和技术进步,生产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满足人们潜在的需要。

上一篇:乘数 下一篇:李嘉图等价定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