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重农利民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656页(1169字)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关于重视农业,抑制土地兼并,制约贫富分化,轻徭薄赋,稳定保证社会消费的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89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因学识渊博,深通儒学而为西汉朝野所敬重。汉武帝常遣使向他请教安邦治国之道,并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遵儒术”的口号。他历经汉景帝、汉武帝两个朝代,对西汉由盛而衰的社会局面感受颇深。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文治武功,大兴土木征伐之事,财政枯竭,社会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租税沉重,老百姓陷入极度困难之中,“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同上)。他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农业,重视粮食生产,保证消费,缓和社会矛盾的思想。主要之点是:(1)大力提倡麦米生产,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他根据历史经验,引经据典,说明麦子和小米在生活消费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汉书·食货志》)。(2)减轻税收徭役,放开山林管制和盐铁专利,广开社会求生之路。他认为,古代明君盛世,税收徭役很轻,“税民不过十一,其求易供;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同上)。所以,社会能做到尊上守法,敬老爱幼,安居乐业。“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以上”(同上)。而如今,力役超过古代30倍;田租口赋超过古代20倍。佃户还要向豪强地主交5/10的田租。在这种情况下,“故贫民常衣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同上)。又加上国家专断了川泽、盐铁之利,人民生计受到严重困难。对此,国家应大力减轻税收负担,允许百姓到川林采伐,社会可自由经营盐铁,以广开百姓生计。(3)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董仲舒认为,由于富者对穷者的兼并,使社会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许多豪富不仅占有大量土地,且“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奢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汉书·食货志》)。为此,他提出,限制富者的土地,弥补穷者的不足。“限民名田,以谵不足,塞并兼之路”(同上)。(4)释放债务奴隶、放宽盐铁经营,解决社会贫困。西汉中期,由于贫富分化和国家对盐铁的专利,使债务奴隶不断扩大,民间的盐铁经营受到很大限制,保证不了社会消费的需要。对此,他提出:“盐铁皆归于民”和“去奴婢,除专杀之威”的主张,对当时朝野和社会影响很大。另外,董仲舒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鄙视一味贪财好利,不讲仁义。反对铺张浪费、奢华无度,主张消费有度、节用富民,不要危害农时,与民争利。推崇“人民修习德行,品质美好,有穿有吃,畅心游玩。不羡富贵,耻于作恶,不犯刑律”的社会风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