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 记忆 1885(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第62页(6621字)

赫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是与冯特(W.Wundt)同时代的德国着名心理学家。他第一个用实验法研究学习和记忆问题,他的关于学习和遗忘的研究被认为是他的创造天才在实验心理学上的真正伟大表现之一,是敢于进入真正心理学问题领域的第一人,并使实验心理学的范围扩大了。

艾宾浩斯185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17岁起在波恩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后转入哈勒与柏林大学,对哲学发生兴趣,187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75年,他曾到英、法两国求学和任教,在英国时,他深受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并致力于对科学的独立研究。由于读到一册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使艾宾浩斯对心理过程的定量研究发生兴趣,这一经历标志着艾宾浩斯事业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决心像费希纳研究心理物理学那样,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艾宾浩斯的出发点,是从联想的发展开始的,此种方法可以控制联想形成的条件,可以使学习的研究更加客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879~1885)内,艾宾浩斯献身于这一自我任命的工作,并于1885年将他的实验研究成果体现在《记忆》一书中,这本书成为实验心理学文献中的一个里程碑。正如波林(E.G.Boring)指出:“这是划时代的,这不仅由于它所涉及的范围和文章风格的新颖(虽然这些特征准是起了作用的),而且因为它立即被看作是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艾宾浩斯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1890年,艾宾浩斯创建了一个实验室,并与苛尼希(A.kÖnig)合作创办《感觉器官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杂志》。1893年,艾宾浩斯发表色觉说。1897年在北勒斯劳大学他发展了句子填充测验,这是第一个成功的所谓高级心理能力的测验,它的变式为现今许多普通智力测验所采用。1902年与1908年艾宾浩斯相继出版了极为成功的着作《心理学原理》与《心理学概要》,两本书多次再版。1909年艾宾浩斯年仅59岁,突然死于肺炎。

《记忆》一书共分9章,全书结构严谨,文章风格新颖,不愧为实验心理学的经典着作,现摘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关于记忆的知识及其扩大的可能性

记忆一词广义上包括学习、保持、联想和复现。英国联想主义者重视联想的次数是回忆的条件这一原则,艾宾浩斯却改变了英国联想主义者所用的这种方法,使其适合于对学习的基本测量。过去关于实验和测量主要只限于感知觉和心理过程的时间关系的论断,因艾宾浩斯把记忆的表现作实验的与数量化的处理的方法而改变。

关于记忆的条件的已有知识是: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为了可能复现一定的内容,经常的重复是确实必须的;如果丢下不管,任何心理的内容,在时间的影响下,也会逐渐丧失它的恢复能力,或者至少在这些方面要受损失。

如何控制心理过程及对心理过程的数量化测量,是对高级心理过程——记忆进行实验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试用实验的方法把已知的和假定的对记忆保持和复现有影响的环境条件,尽量控制,使之固定,然后确定这样做是否是足够的。材料必须是这样选择的,至少从各方面看来可以排除有决定影响的兴趣的差异;防止外界的干扰,使注意可能一致;忽然引起的一些想法是无法控制的,但它的影响只限于当时,如果把实验时间加长,它的影响就很小了。在这些过程的外部条件中,有一些(时间、复习遍数等)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在不能直接测量的地方,可以用它们得到间接的数值。

二、研究方法

为了精确研究形成联想的过程,艾宾浩斯设计出一种革新的材料开始了他的研究。这就是用于学习阶段中的无意义音节,即任意用两个子音夹一个母音所形成的并不含有任何意义的音节,由德文字母中两个辅音夹一个元音构成,如Lef,bok或Yat,他把辅音和元音一切可能的组合写在不同的卡片上,总共编造出2300多个这样的音节,然后再用这样的音节组成各种适当长度的系列,这样长度不一的音节系列就是他在实验时所应用的主要学习材料。其具有以下优点:(1)相当的简单而又相当的一致,(2)可以形成无限数量的性质一致的新组合,(3)可以进行充分而又确切的量的变异。

艾宾浩斯在他实验时是如此的有条不紊,他甚至还调节自己的个人习惯,尽量使个人习惯保持常态,按照同样严格的日常做法来工作,学习材料时总是恰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并严格地执行下述的实验规则:

1.各个音节系列永远要从头至尾地通读,不得进行个别部分的学习,若背诵中途遇困难部分,也必须坚持阅读下去,决不能半途终止,否则又从开头学起。

2.对音节系列的阅读和背诵必须保持恒定速率,即每分钟150下。

3.为了保证重音的恒定性起见,把每三个或四个音节联合为一段。在语调方面,必须尽力避免发生任何变异。

4.学习完每一音节系列后,休息15秒钟,以记录结果。

5.在学习的过程中,须尽量保持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达到所要求的目标的愿望。

6.只凭单纯的重复对自然记忆的影响来进行学习,而并不要企图利用记忆术之类的特殊联想来把无意义音节加以连结。

7.在进行实验研究期间,必须严格地控制生活的客观规律,以求避免太大的变异或不规则性。

除了使用类似的(虽然不是同样的)学习材料,艾宾浩斯还一再重复同样的工作,借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消除各次试验中产生的各种误差,并能得出一个平均数。

三、音节系列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

艾宾浩斯用各种不同长度的音节系列进行实验,发现音节系列的学习速度是它们的长度的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识记各种不同长度的音节系列所需要的重复次数,随着系列内的音节数目的增加而突出地增加,这个研究工作的巨大意义在于他对条件的严密控制,对资料的定量分析,从而发现随着无意义音节的数量加多,总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每个音节的时间都要相应增加。

至于识记多少个音节,可以读一次就能正确地背诵出来呢?艾宾浩斯认为,这个数目总是7。他也时常一下顺利地背诵出8个音节来,但这仅是在少数的情况下,并且只是在试验的开始时。从表1可以看到,七个音节的系列,经过一次的阅读,就可以正确地加以复呈,这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谓神奇的“7”数目的“记忆广度”。

表1

四、记忆的保持和重复次数的关系

艾宾浩斯由其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保持是重复次数的函数。他编造了很多由16个无意义音节所组成的音节系列,由于他对“掌握”所定标准为一次无差错复述,他便以根据记忆复述各个音节系列超过刚刚掌握的次数来检验过度学习的效果。他对过度学习的量度是:在24小时保持期以后再一次达到完全复述各个音节系列所需学习时间的节省数,以探求重复的次数与保持的程度之间所具有的关系。这一实验方法就是着名的省时法或再学习法。实验结果表明,重复的次数与保持的程度具有直线性的正比关系,即重复的次数愈多,保存的程度就愈大。

艾宾浩斯初次运用实验的方法,深入地研究过度学习的作用。从表1看出,一个由16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音节系列,经过30次的重复就会达到正确复呈的程度。在另一实验中,他把某些由16个无意义音节所组成的音节系列分别学习了32次、42次、53次和64次,这些学习次数都超过了达到正确复呈平均所需要的重复次数,像这样的学习,称之为过度学习。实验结果表明,过度学习并非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它在记忆的保持方面乃是具有不可残缺的必要作用。他认为,音节系列是被或深或浅地铭刻在一定的心理层次之内的。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音节系列就被愈来愈深刻地而且愈来愈不易磨灭地铭记下来;如果重复的次数很少,那么这种铭刻的结果,就只能达到表面的深度和成为一纵即逝的印象;重复的次数大到一定的程度,这种铭刻的结果就可能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随心所欲地加以诵读;如果重复的次数再进一步增加,那么,音节系列的这种深刻的图形就只有在经过很长的时距之后才会消退。

艾宾浩斯还强调,增加音节系列的重复次数对以上界说的音节系列的内部巩固性所产生的效果,最初差不多是按重复的次数正比例地增加,以后这种效果就渐次减少,最后当音节系列被铭记到如此深刻的程度,以致在24小时后几乎能够自发地加以复述的时候,这种效果就变得微不足道。

五、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保持与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艾宾浩斯着名的遗忘曲线和保持曲线精确地说明了遗忘数值变化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后起始时迅速下降,继而随时间的进一步渡过而出现损失增量的递减。艾宾浩斯这一方面的实验工作,是在1879年和1880年间进行的。他先把8个由13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音节系列学习到能够进行两次正确背诵的程度,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再把各个音节系列分别重学到上述的程度,最后他就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一个对数关系的经验方程式,,其中,r是保持的百分比,t是渡过的时间,k和c是常数。这是艾宾浩斯在心理学中化实验资料为数学形式的主要首创尝试之一,他以真实可靠的实验资料为依据,绘制出一条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下图。

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保持曲线图

六、复习的影响和记忆保持

艾宾浩斯根据对“集中学习”和“间时学习”的实验研究结果归纳出,保持是反复学习的函数。他认为,在实际中自然应用的方法和在很有限制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学校学生并不勉强自己在晚上把字词和语法都统统学好,他知道必须在早晨再行识记。教师并不把他的课堂作业全部布置在他们支配的时间内,他要保留一部分的时间作一次或多次的复习。

他在实验中,把先后学习的时距固定为24小时,既每隔一天试验一次;把音节系列的长度则作为实验的一个变因,即音节系列长短不一,分别由12个、24个或36个音节组成。他先把各种长度的音节系列加以学习,然后就分析研究在各天的试验中学习每种长度的音节系列所需要的重复次数。表2的结果表明,较多的诵读次数不仅使这些较长的音节系列能够成诵,也使它们形成较巩固的联系。在24小时之后,再重学到恰能背诵的时候,它们的绝对的和相对的节省量都比较短的音节系列大。

表2

在另一个实验中,艾宾浩斯先把6个由12音节所组成的音节系列学习到足以正确复呈的程度,并且求出所需的重复次数(X);然后接着再把音节系列连续学习3倍于X的次数(将X内的复呈次数减去),在24小时之后,他再把这些音节系列重学到足以正确复呈的程度,最后分析研究过度学习对保存所产生的效果。表3的结果表明,应用集中学习的方法,学习6个12音节组成的音节系列平均总共学习了410次,在24小时后,平均再学习41次,才会达到正确复呈的程度。就一个12音节的系列来说,那就需要集中学习68次左右,才会在24小时后通过平均7次的重复,达到正确复呈的程度。表2的结果表明,应用间时学习的方法,一个12音节的系列在4天之后就会表现出与此相似的效果,也就是说,只要通过5次的重复,就会达到正确复呈的程度。在间时学习的情况下,达到这样的效果所需要的重复总次数为35(16.5+11+7.5),而在集中学习的情况下,达到这样的效果却需要68次的重复总次数。由此可见,间时学习是显然优越于集中学习的。

表3

七、音节系列内各项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

艾宾浩斯根据对联想的接近律所进行的深入的研究和数量的分析归纳出:保存是系列内各个部分彼此相继的次序的函数。他认为,心理的意象从记忆的暗处不随意地重现于意识的亮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和出于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则形式和依据于各种所谓联想的规律的。关于这些规律的一般知识乃是和心理学本身同样的古老,可是在另一方面,这些规律的较为精确的表述却直到目前仍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在这些规律之中有一个规律是从未引起争论和怀疑的。这个规律通常是这样加以表述:凡是在同一的心灵内同时或立即相继地发展起来的各个观念,都会相互发生引发的作用,而且这种相互引发的作用更易于按照原来相继的方向来进行,同时它的确切性乃是和这些观念相互结合的频率成正比例的。艾宾浩斯用精确的实验资料来考验早期联想主义者两种联想说的正确性。他发现:联结的强度,也是重学时实际上节省的工作量,是依原音节系列中有关的音节之间存在的中间项目的次数或数目而定的,中间项目递增,强度就递减。紧相连接的项目之间的联结是最强的。

艾宾浩斯在进行的实验研究工作中,首先编造了许多由16个无意义音节所组成的音节系列,然后又用每一个音节系列内的无意义音节改编成一个新的音节系列。这些新改编的音节系列,较之于原来的音节系列,区别就是原来彼此紧相邻接的各个无意义音节,在新的音节系列内部被若干相距较远的无意义音节隔离开来。他在每一次实验时,先把6个音节系列按照原来的次序加以学习,然后在24小时后,再把由这些音节系列所改编的新的音节系列加以学习,最后分析比较学习这两类音节系列所需要的时间。他还做了许多“控制性”的实验,以求核对前后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从表4的实验结果看,在学习那些间隔以1,2,3和7个音节的新音节系列时,仍然可以节省10.8%,7%,5.8%和3.3%的时间;可是在学习“乱排的音节系列”时,却只能节省0.5%的时间。这一实验结果也充分地证明了赫尔巴特联想说的正确性。

表4

艾宾浩斯接着运用另一种新的改编过的音节系列对逆转(联想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逆转)次序的音节系列仍然可以节余12.4%的时间。他得出结论,由于学习一个音节系列的结果,在它的各个成分之间实际上不仅形成了前进方向的连结,而且也形成了逆转方向的连结。这样所建立的倾向的强度,依然是原系列内的各个成分彼此相隔的距离的渐减函数。不过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逆转连结的强度远比前进连结的强度微小。他进而阐明,一个人无论把希腊字母已经学习得如何熟练,不经过进一步训练,他就决不可能把它倒背下来。可是只要他肯于有意地按照倒退的方向去学习它,那么他的这一工作的完成就会比他从前按照通常的次序去学习它花费的时间显然更短。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的意思,认为按照倒退的方向来学习一篇已经识记好的或演讲词,未必会比当初按照前进的方向学习更加迅速;其实,这种反对的意见并不适当。因为随着逆转方向的学习,通常在迅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所依据的大量内在联结的线索就会化为乌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