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1968(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第282页(3300字)

本书系埃里克森有关同一性论文之集大成。埃里克森认为,此书可视为《童年与社会》和《青年路德》的姊妹篇,对同一性概念具有更深入的介绍。

全书共分8章,其中第1章为引言,对同一性概念作了回顾;第2、5章,着重从治疗意义上对同一性概念进行了探讨;第3、4章结合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周期,阐述自我同一性概念,指出了自我同一性在各阶段中的地位及性质。第6、7、8章是运用同一性概念解释美国当代社会问题。兹分别加以介绍。

第1章引论部分主要概述自我同一性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同一性概念的提出,起源于战时对伤病员的诊断。在战争造成的伤员中,有一些病人,既不曾患有弹震症,也不是装病者,而是在战争的紧急状态中失去了个人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之感。他们失去了中控制,自我的内部控制机制失灵。由此,才用失去了自我同一性来命名这一病症。后来,观察表明,在具有严重内心冲突的青少年身上,也同样出现了自我同一性的丧失,这些人或是反抗社会,或是极度退缩。体现的是自我控制的崩溃。

自我同一性的提出,还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判断有密切关系,而后者又是依据个人与他人的类型学来比较的。此外,个人的成长与其他人分不开,个人的经验的分化与丰富是不断从自身扩展到与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正如婴儿的心理与母亲的心理的会合,造成了人格的成长。最后,个人的成长又是与社会变化不可分割的,个人生命中的同一性危机与历史危机总是有联系的。所以,同一性问题实际上要在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内容中纳入环境的、社会的分析。

就现代根源而言,同一性概念的提出要为人类在高技术面前保持精神的完整与独立,不被高科技异化,而有所贡献。

第2章主要从自我同一性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同一性的心理健康意义。自我同一性与集体同一性是相互补充的。通过对原始社会儿童游戏的考察,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发展,由于与身体的支配和文化意义相符合,与功能的快乐和社会承认相一致,因而有助于形成现实的个人自尊。这种自尊决不是幼儿期的自我陶醉的全能感,而是一种不断变强的信念,即认为自我能有效地整合成为一个集体成员性,可以发展成为社会现实性范围内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自我。自我同一性概念与个人同一性不同,它包含了集体同一性于其内,甚至以集体同一性为前提。

由此,自我的病理学与历史的变化是有一定关系的。儿童的神经症或变态症状好象表现的是赤裸裸的本能,但实际上是刚萌发的自我同一性的防卫,旨在反抗成年人的粗暴的指导。不止于此,个人的倒退也是与历史的退化紧密结合的。病人所描述的童年环境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有一定联系。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社会关系—父母或抚养者也是分不开的。起初在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中,儿童获得了经验的连续感和一致感;后来,通过父母施加的要求,儿童形成了良心道德感;最后在青春期,青少年通过将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要求加以对比,形成了内部的同一感。在这三个过程中,父母作为权威,总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3章主要讨论自我同一性在人生8个周期中的地位及其表现。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一种相互信赖和彼此认识的遭遇,形成了儿童最初的和未分化的“同一感”,这一同一感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信任。而动作协调基础上形成的自主意志与父母的信任与坚定性会有助于儿童克服疑虑与羞怯。父母的自尊和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决定了儿童的自主感的种类和程度。不管大人照料得如何细心,儿童基本上总觉察到大人是作为一个慈爱的、合作的和坚定的人而活着,还是作为一个焦虑和内心充满矛盾的人而活着。接下来的发展阶段中,儿童开始进入伙伴游戏,儿童表现出攻击性,对目标的征服、竞争的愉快。男孩子表现出正面的进攻,女孩则可能以使自己变得讨人喜欢和富有诱惑力来达到征服之目的。但如果儿童的这种征服能力受挫,则会陷入罪疚感和焦虑。第四阶段则主要开始形成勤奋感,当孩子不得不整天与书本、广播、电影、电视打交道时,会摆脱从前阶段的幼稚与游戏,形成勤奋感,与工作的父母看齐。这一阶段的主要危险是自卑感,这是由于孩子们是需要他的妈妈甚于需要知识,仍然愿意当家中的宝宝,而不愿做学校中的大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开始真正形成,青少年在不断地将早期养成的角色与当前的理想原型相结合,不断地将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在别人眼中表现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连续感和一致感,即自我同一性。从前阶段的信任、自主性、游戏想象和勤奋感的塑造如何,各阶段的危机解决的结局如何,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危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4章则旨在分析自我同一性的对立面:同一性混乱。一个人要么在青少年期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要么就形成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可表现为认同权威、认同集体的混乱,也可表现为性别同一性和职业同一性混乱。有些人对自己的历史时间的连续性整合不起来,出现倒退,即所谓的时间性混乱;还有的人不能将自我意识与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整合起来,表现为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还有的人只固着于某一角色,反对其他角色的尝试,缺少灵活性。这种同一性的混乱,与伦理的、宗教的及社会意识形态均有某种联系。

在第5章,埃里克森又回到自我同一性与社会环境关系上,指出自我同一性是变化着的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映,所体现的是社会现实范围内达到的自身现实感。所以,自我同一性与对现实社会的良好适应有关,一种根据现实要求而确立的理想自我。在本章中,埃里克森还阐述了我(I)、自身(self)及自我(ego)的区别,并从这几者的区分,讨论了环境对各不同自我层次的特殊影响。

第6、7、8章以自我同一性理论为基础分别讨论了当代青少年问题、当代妇女问题和当代种族问题。青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忠诚的问题。对集体、社会秩序及所爱的人的忠诚是自我同一性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往往不能为青年人的忠诚的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如果某些团体的目标与社会目标与历史进步目标相悖,如邪教团体,犯罪团体,青年人的忠诚就会走向破坏性的方向。青年人总是忙忙碌碌,精力充沛,要去做一些事情的,如果现实社会不能从正面的途径引导他们,他们就会走向反抗:叛逆和反社会。

妇女解放运动领域则一直更受道德热情的支配,男女平等主义对妇女的独特性并不重视。埃里克森则回到了男女的最原始的身体解剖结构的差异,来作为讨论的起点。女性与男性相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内部空间,这决定了她基本以接受的方式适应物理及社会环境,这在儿童的游戏中可表现出来。女孩倾向于建造房屋、通道等内部空间场景,男孩倾向于建造宝塔、建筑物等外部空间场景。女性的心理也就相应地以内心空虚与寂寞为特征。空虚是女性沉沦的形式。被遗弃则是女性的最为悲惨的命运。埃里克森认为,当强调男女平等、女人可以做什么的时候,不能不视这一基本事实,女性永远不可能不是女性。

种族问题也可以用自我同一性解释。黑人及少数民族的青年人之所以犯罪率高,与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与社会的联系的特殊方式有关,它表明的是社会危机。如果社会一开始就对少数民族歧视,他们的家庭教育及儿童的成长阶段,注定会遇到更多的不利于自我发展的因素。他们的自立性、信任感、勤奋感乃至自我同一性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黑人青少年的反社会性是生物—心理—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层面的危机造成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