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迪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第237页(6664字)

《绝对武器:原子力量与世界秩序》简称《绝对武器》,是美国论述核战争与核战略问题的军事名着,也是军事理论界在此领域里最早的研究着作之一。该书实际上是B·布罗迪与耶鲁大学几位学者的论文合集。

主要作者布罗迪(Bemard Brodie,1910~1978)1910年5月20日生于美国芝加哥,1940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耶鲁大学副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预备队服役,1946年到美国军事学院任客座教授。因曾在海军服役的关系,他早期的军事学术兴趣主要在海军战略领域,曾撰有《机器时代的海上力量》《海军战略指南》等着作。核武器出现以后,他及时改变研究方向,撰写了一系列有关核战略方面的着作,除《绝对武器》外,较着名的还有《导弹时代的战略》《逐步升级与核选择》《战争与政治》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战略性武器——原子弹,并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掷了一枚。随着蘑菇烟云的冉冉升起,排山倒海般的强烈冲击波和核辐射一瞬间杀死了几十万无辜平民,从此也为整个人类的生存前景笼罩上巨大的阴影。无论是核武器的受害者,还是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抑或极力主张使用这种巨大威力武器的政客和将军们,都在这打开的潘朵拉魔盒面前战栗不已。害怕人类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全都要毁灭在这种“绝对武器”之下。包括布罗迪在内的一些美国军事理论家敏锐地认识到,原子弹的出现必将导致战争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将引起核威慑、有限战争、核扩散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加紧了对核战争理论的研究。1945年秋,布罗迪在耶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出版的第18号不定期刊物上发表了《原子弹与美国安全》一文,次年又将该文与耶鲁大学几位学者的相关论文编在一起,取名为《绝对武器:原子力量与世界秩序》出版。全书共包括前言和3部分内容。前言为F·S·杜恩撰写的《共同的问题》;第一部分“武器”,包括布罗迪的《原子时代的战争》《军事政策的含义》两篇文章,系对《原子弹与美国安全》一文充实加工后分编而成。

第二部分“政治影响”,包括A·沃尔福斯的《苏美关系中的原子弹》,P·E·考伯特的《国际组织的影响》两篇文章;第三部分“控制”,只有W·T·R·福斯特的《原子武器的国际控制》这篇文章。该书代表了美国在刚刚进入核时代以后,军事理论界对核战争的基本看法。鉴于书中最有价值的是布罗迪撰写的第一部分,下面将主要介绍第一部分的思想观点。

一、现代战场上的绝对武器——原子弹

尽管原因并不相同,但无论是遭到原子弹威胁的国家,还是掌握着原子弹的美军高级将领们,差不多都感到震惊,因为原子弹已经作为一种战争武器被研制出来并令整个世界感受到它无出其右的毁灭性效力。它的摧毁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兵器,以至于可以通过威慑使昔日的巨人变成侏儒。这种可怕的武器有以下8方面的特点:

1.前所未有的摧毁能力。原子弹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都能被1~10枚原子弹所摧毁。对于那些中、小城市而言,1枚原子弹已足以将它夷为平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弹的威力还将大幅度提高。

2.现在尚未找到足以防御这种炸弹的手段,即使在将来,找到有效防御手段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在原子弹出现之前,企图以各种防空手段保卫某一地方是可能的,而这些防空手段的效能甚至可能超过攻击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研制的远程火箭(即V-1飞弹)破坏了这种防御,但作为精确的单独打击兵器,它们每枚价格都过于昂贵。而且,战斗机和防空火炮在防御空中轰炸方面也相当有效。在二战时期的伦敦,英军采取了打防结合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派遣轰炸机摧毁德国的飞弹工厂、试验基地和发射场,破坏德国飞弹的生产和发射准备工作。对那些进入英国领空的飞弹,则用拦阻气球拦阻,以高射炮炮火和歼击机将其摧毁。据统计,其中75%的飞弹被击落,真正能打到伦敦的飞弹不超过9%。在如此低的命中率面前,伦敦经受住了考验。但如果来袭的飞弹装备的是核弹头,那么仅靠减少击中目标的飞弹数量是拯救不了伦敦的,伦敦无疑会遭到广岛和长崎同样的命运。

3.原子弹不仅为新型运载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军事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现有运载工具的作战航程。原子弹出现以后,各国都会优先发展新的远程轰炸机。在20世纪40年代末,一架轰炸机运载一枚原子弹即可摧毁一座城市,那么轰炸机就可以减少载弹量,增加载油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其作战半径。以德国的V型飞弹为例,当时它的最大飞行距离仅有200英里,载1吨TNT弹药,加上德国当时导航设备的误差大,使得V型飞弹对伦敦的轰炸效果不明显。但如果以V型飞弹为运载工具,使用原子弹弹头,那么有幸能在轰炸后活下来的伦敦居民恐怕就不会去相互祝贺皇家空军的防空战果,而是面对残垣断壁和遍野的尸体的悲哀了。

4.力量占优势的空军,虽然比力量占优势的海军和陆军有更多的有效防卫方法,但仍无法保证安全。因为力量对比相对较弱的空军,只要肯付出重大代价,也可以突破优势空军的防御,抵达目标实施核轰炸。

5.在核战争中,原子弹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保证战略上的优势。像在其他战争中一样,在核战争中需要打击的目标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摧毁某一目标所用的炸弹也应有一定的限度,多了就是浪费。因此,如果交战双方各用2000枚原子弹就可以摧毁对方的话,一方拥有6000枚,另一方拥有2000枚,这种数量上的重大差别对战争的胜负来讲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6.不能过高估计原子弹用于阴谋破坏活动的可能性。由于原子弹的技术相当复杂,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实现小型化,因此派遣特务人员携带原子弹潜入别国或利用当地秘密制造的原子弹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

7.在世界上,用于生产这种具有毁灭性能力炸弹的原材料,蕴藏量十分丰富。由于制造原子弹所需原材料在自然界比比皆是,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很可能制造尽可能多的核武器。

8.无论美国如何保守秘密,除英国和加拿大以外的其他大国将在5~10年内拥有生产一定数量原子弹的能力。一些人以为美国可以长期垄断原子弹制造技术,而苏联虽然在理论研究上进展很快,却因工程技术落后,实验设备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研制出原子弹,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美国并未保住制造原子弹的秘密。在第一颗原子弹轰炸日本后数天,美国就发表了所谓“史密斯报告”,列举了截至1942年核专家们所掌握的所有东西。而且,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同美国科学家一样富有天分,切不要以为美国科学家只要用两年便可研制出来的东西,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就必须花费20年。

由此看来,原子弹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器,而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绝对武器。首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它的军事力量多么强大——能够在未来战争中保证不遭受致命的伤害。过去没有,今后也将不会有一种防御核攻击的有效方法,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让原子弹远离一个国家的领土。在此之前,只要有某种新式武器研制出来,人们总可以找出对付这种武器的有效办法。比如,海军为了对付爆破弹而建造铁甲舰,为了对付潜水艇而发明声纳和深水炸弹,空军为了对付轰炸机而研制出歼击机和高射炮,等等。进攻性和防御性武器之间是此消彼长,相互促进发展的。但原子弹问世后,循环发展的规律被打破了,人们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进攻兵器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人类武器的发展也就此“凝固”在原子弹身上。其二,原子弹的出现,建立了一个武器与战争关系的怪圈,引起了一种改变战争自身基本特征的革命性发展。以往人们制造武器都是为了运用于战争,而原子弹这种绝对武器的出现却使人类不敢轻易将其用于战争,让胜利者与被征服者一起毁灭。现在,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被迫面临这样的前景——单靠自己的力量已无法使其城市免遭摧毁。不仅它们通常的处于同一国力规模的竞争对手已经拥有远比从前强大数百倍的攻击力量,一些国力规模小的国家也可能掌握核武器并改变强国与弱国的关系。核垄断被打破后,各国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已不是为了在战争中使用它,而是为了相互威慑,为了避免在战争中使用它。其三,原子弹从一定意义上发展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克劳塞维茨的那句着名论断“军事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另外一种手段”,曾经得到世界各国政治和军界人士的普遍赞同,但核战争却不可能成为实现政治的手段。一个以自身有限力量建立起来的大国,可能会有在战争结束时赢得胜利的良机,但在此期间,该国城市人口已被消灭,这一结局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如果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不仅达不到既定政治目标,而且还会毁灭政治本身。原子弹以及核战争本身由一个军事问题变成一个纯政治问题。

二、原子弹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一些人指出空中作战的新趋势:一是防御要强于进攻;二是战略轰炸的决定性影响将视长时间轰炸影响的积累效果而定,而这种影响则受制于为夺取制空权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乃至整个战役,并对地面和海上作战产生积极影响,但原子弹的出现则意味着上述预测的终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巨大的摧毁能力大大缩减了战略轰炸取得成效所耗费的必要时间,同时关于战略轰炸决定性的任何争论也将不复存在。事实上,原子弹所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不是将使战争变得更加激烈(一座城市也能被TNT炸药和燃烧弹摧毁),而是使暴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时刻,在一两天乃至数小时之内对战争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当一个世界习惯地认为战争将延续4至5年,而现在则吃惊地看到未来战争仅仅持续几天,那才是令人恐惧的。空中进攻作战的作用,也由于可以利用原子弹而大大提高了,如果陆军和海军在未来战争中只用常规武器作战的话,就只能是支援力量,是配角。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规海军的作用已发挥到了极点,而且是通过航空母舰上搭载的舰载机来实现这一光辉成就的。在核条件下的常规作战中,海军虽然也可以担负保卫海岸和海上交通线,抵御海上入侵等重要任务,但这些任务空军同样能够完成。历史经验证明,海上力量虽然可以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核战争延续的时间极短,海军根本来不及发挥作用,而且一旦本国的工业体系、城市和海军基地被摧毁,舰队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核战争中,海军舰只最好的使用途径是利用其目标小、易分散的特点装备核武器,作为一支既不易被发现,更难被摧毁,在地图上也无法标记其固定位置的反击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核战争中的报复能力。在战争尚未爆发的危急时刻,一支配有核武器的舰队消失在茫茫汪洋大海之中,无疑是战争的强大力量。

制空权是常规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派遣轰炸机对预定目标进行反复轰炸,才会彻底摧毁该目标。而缺乏有效的空中掩护,轰炸机群则将失去安全可靠的空中环境,无法完成轰炸任务。但轰炸机携带原子弹执行轰炸任务时,制空权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即使一方被击落了90%的轰炸机,剩下的10%轰炸机仍然可以成功地轰炸并摧毁敌国目标,取得远远大于其战损率的辉煌战果。

原子弹也使突然性在战争中的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使突然性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是使突然性这一战争决胜因素的作用减小了,因为使用原子弹发动突然袭击的一方必须考虑对方的报复。如果在发动突然袭击前,在对方必将打击的地区大规模疏散人口,则必然暴露己方意图,从而降低突然袭击的效果。即使能够秘密疏散人口,工厂、城市等基础设施也不可能搬走,在对方的打击报复下,这些东西仍将毁于一旦。当消灭敌人的最终结果是使自己重新回到石器时代时,这个胜利的代价是谁也不愿意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核战争中,原子弹的摧毁力大为增加,只能使战争的突然性减少。有一种类似于天方夜谭的说法,认为发动袭击者可以瞒住对方。其实,远程火箭的发射阵地可能暂不为对手所知,但在只有几个国家掌握核武器的情况下,“谁是自己的敌人”这一点是不会搞错的,要想让遭受突然打击的一方不知打击从何而来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原子弹令突然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像原来那样重要,但同时却又使战争来得更加突然了,使从和平到战争之间转换的节奏更快。在常规战争中,发动任何侵略战争都需要对陆、海军部队集结、开进直至发动进攻,空军诞生后大大缩短了这一“缓冲”时间,但真正使“缓冲”时间缩短为零的却是核武器。因为侵略者无论是使用轰炸机还是远程火箭进行核袭击,被袭击者从发现敌人企图到发现敌人来袭之间几乎没有时间上的间隔。

在核武器条件下的大规模战争中,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双方始终不动用原子弹,在战争的较晚阶段才动用原子弹,用原子弹揭开战争序幕或常规战争爆发后不久即使用原子弹。第一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双方害怕报复的结果,同时也有国际法禁止使用原子弹的因素。而第二和第三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就比较复杂。一是战争爆发后,如果交战双方均拥有原子弹,那么使用它的驱动力就会变得十分巨大,双方都可能认为随着战争的进行,自己一方利用原子弹的能力将迅速下降,而此时不使用它,将会丧失使用这一种武器的机会和能力。二是军事工业能力较弱、常规军备较差的一方也会倾向于使用原子弹,以争取军事力量对比上的平衡。三是害怕对方首先使用原子弹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过激反应”,从而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抢先于对方使用原子弹。

至于如何实施原子弹袭击,大致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一个国家一旦决心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就应当在战争一开始便投入尽可能多的核武器,力争一举摧毁敌人的所有重要目标。那种逐步升级、分阶段逐渐加大打击力度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二是发动核袭击后同样需要侵入并占领被袭击的国家,以阻止和尽量减少敌人发动报复的可能性。由于即使使用原子弹,进攻的一方也无法做到完全打掉敌人的报复能力,因此在发动核袭击前,应尽量探明敌人核武器的位置,以便发动核袭击时将此类兵器作为打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核打击后,迅速派遣部队进入并占领敌核武器阵地。即使敌国已被打得无还手之力,也应入侵敌国,并且按功能将部队分为3类。一类部队疏散并配置在偏僻地区,以备敌人报复时进行反击。二类和三类部队分别担负进攻和防御的任务。上述三类部队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作战自主权和较强的机动能力,还要做最大的疏散配置,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核战争的防御也是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为了保证在核战争中的防御能力,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尽量疏散城市人口,对关键性的工业作出合理的布局,提高重建这些工业的能力,以免在敌人的打击下国家陷入全面瘫痪。

《绝对武器》一书问世时,原子弹刚刚发明并用于实战不久,世界各国甚至包括美国军界对这一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对战争样式的改变尚缺少认识,所以布罗迪对核战争的看法一提出,就对那些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战略思想和基本防务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布罗迪曾预言,远程火箭是比飞机更优越的核武器运载工具,谁拥有更强的运载能力,谁就能将对手置于恐怖的危险之中。美、苏两国在20世纪后半叶研制运载工具方面的竞争,证明他的预见是很有道理的。布罗迪认为原子弹不仅可以用来遏制侵略,也很容易产生讹诈这种负面效应,对没有原子弹的国家威胁使用原子弹。后来美国政府果然按照这个思路推行遏制战略,其所推行的“相互摧毁”和“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也大都受到布罗迪核战略理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