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先秦两汉诗精华

卜居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秦两汉精华》第689页(2591字)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1)

心烦意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2)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3)

屈原曰: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4)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5)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6)将游大人,以成名乎?(7)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8)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9)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10)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

以事妇人乎?(11)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2)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3)

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14)

宁与骐骥亢轭乎?(15)将随驽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16)将与鹜争食乎?(17)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18)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19)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0)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21)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

屈原遭放逐已有三年,三年来他无法再见到楚王。虽然竭尽智慧和忠诚,可是进见之路仍被小人所阻挡。他心烦意乱,不知今后路在何方。他拜访了太卜郑詹尹,说道:“我心中疑惑不少,愿先生为我指点大道。”郑詹尹摆好蓍草,擦净龟甲,问道:“先生你有何赐教?”屈原说:“我应当真心诚意,朴直忠厚呢?还是要无休止地应酬俗人,忙于送迎?应当开荒锄草,亲自耕作呢?还是游说诸侯、博取声名?应当直言劝谏,不顾安危呢?还是追求富贵,随俗偷生?应当超然远走,保持真性呢?还是阿谀奉迎、强颜欢笑去侍奉妇人?应当廉洁正直,自我清白呢?还是处世圆滑、丧失骨气丢本性?我应当像千里马那样昂首奔腾呢?还是像水鸭那样,随波逐流保生命?是与骐骥并驾齐驱呢?还是跟在劣马后面慢走徐行?是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与鸡鸭夺食相争?这些事情,哪些吉,哪些凶,我该往哪条路上行?世界是如此混浊不清,说蝉翼甚重、千钧甚轻;黄钟被人毁弃,瓦釜雷鸣得势;小人飞黄腾达,贤士默默无名。我已无话可说,谁人知我廉洁忠贞?”郑詹尹放下蓍草回答说:“一尺有时会短,一寸反而变长;万物虽多,仍有欠缺;聪明智慧,有时料事也茫茫;卜筮的技术无法测算万事,神灵也有不懂的地方。先生你怎么想就怎么做,龟甲蓍草实在无法帮你忙。”

【集评】:

汉·王逸:“《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直,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楚辞章句·卜居》)

清·沈德潜:“《卜居》、《渔父》两篇,设为问答,以显己意,《客难》、《解嘲》之所从出也。词义显然,《楚辞》中之变体。”(《说诗晬语》卷上)

清·蒋骥:“居,谓所以自处之方。以忠获罪,无可告诉,托问卜以号之。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辞也。”(《山带阁注楚辞·卜居》)

清·崔述:“作赋者托古人以畅其言;固不计其年世之符否也。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神女》、《登徒》亦必非宋玉之所自作,明矣。”(《考古录·考古续说》卷下《观书余论》)

【总案】:

卜居,即借卜筮以寻求居世的态度与方法。旧说此诗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以来,此说已逐渐动摇,现多数人认为诗篇的作者应是屈原之后的楚人,为战国末期的代言体诗作。作者借求卜郑詹尹,表现屈原廉直保真的人生准则,以及对混浊世风的不满与批判。由于篇末有“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之语,致使不少人对诗的主题产生误解,以为屈原是因为心迷意惑、不知所为,故而才决之蓍龟,以定嫌疑。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屈原在问卜语中,列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其措词也迥然有别。第一种,作者为屈原选用的是浩气宛然可见的褒义词,为正言不讳、超然高举、廉洁正直、名驹骐骥;而第二种,选用的则是猥琐卑微、令人厌恶的贬义词,如成名偷生、从俗富贵、哫訾栗斯、水凫驽马等。这一正一邪、一褒一贬,作者笔下屈原的思想倾向、人生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显然,屈原的问卜不是有疑而问,而是借问以抒情明志,故明代孙鑛说屈原乃“誉己嗤众,以明决不可为”(见明·蒋之翘辑《七十二家评楚辞》卷五《卜居》)。孙鑛可谓《卜居》作者的千古知音。

上一篇:悲回风 下一篇:先秦两汉诗精华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