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评译》第21页(1521字)
【原文】: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2)。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原文作者】:梅尧臣
【译】:
恰恰合于我的野趣,美景喜成奇妙画图。
只见千山万岭高高低低、数也数不清楚。
好峰不断地变幻,伴着我的脚步。
独自走在一条幽径里,不觉已然迷路。
此时降下了弥漫的霜雾,
熊儿爬上了树。
空静的森林里,
有几只在饮啜溪水的小鹿。
若问哪里有人家的笑语,
远远地、远远地传来一声鸡鸣,
在那白云飘渺的深处。
【评】:
梅尧臣,一位农民的儿子,由于他的审美主张和诗歌创作实践体现了唐宋之际变革的需求,而成为开宋诗风气之先的人物。欧阳修在给他作的《墓志铭》中评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他自己更有论述作诗应“平淡”的着名命题:“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这是对一位叫邵不疑诗作的评论,却成为人们对尧臣诗风特征的典型评论,也成为有宋以来的美学思潮,从此,平淡自然的陶潜成为一代宗师。
这首《鲁山山行》是梅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知河南襄城时所作,时仅三十九岁,正是他倡导“闲肆平淡”时的作品。但这首诗,却并非其诗论主张的典型作品。这首基本上属于一首唐律,这不仅指格律的外在形式问题,而且其山水诗题材,意象的方式等,都是在唐人的旋律上的舞蹈。当然,是唐诗中的变体,近似中唐之作,犹有韩愈《山石》的风韵。梅尧臣的诗论风靡一世,而人们在标举其代表作时,却并不真心欣赏能体现他美学主张的一些作品,而以《鲁山山行》这一类的唐律诗作为其代表作,这似乎也是一个斯芬克思之谜。也许,作为一种新的美学主张,一种新的作诗方式,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练习、演进,才能臻于美境,譬如由梅尧臣提出理论,至苏轼出现才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当然,这首诗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梅的艺术主张,它也是一种平淡自然闲雅之作。它是以宋人的淡雅来体味唐人的意象。
首句“适与野情惬”是诗人鲁山山行的总的体会,总的心境,故而以倒置的方式总领全诗。“千山高复低”是首句的原因。此两句将主体内心与客体山水相融一体。“好峰随处改”从“千山高复低”而下,从“鲁山”而至“山行”暗移了主题的侧重。同时写客体而从主体的窗口透视而出,显示了主体地位的提高,已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味。“幽径独行迷”,“迷路”是一种历险,能给人一种令人回味的惊喜,类似韩孟诗所给人的感官刺激。“熊升树”、“鹿饮溪”当是“独行迷”之所见。“霜落”“林空”乃互文见义,此一联,是一幅幽静深邃的西方油画。结句以“云外一声鸡”,唱破画卷的幽静,亦是以动写静之法,类若韩昌黎“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只不过前者由动而静,愈趋死寂,后者由静而动,如投石入水,动静益彰也。此句更从杜牧诗“白云生处有人家”化出,更为精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