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73页(2544字)

由于先天性主动脉瓣发育异常,炎性侵袭、退行性变、钙化沉积等原因导致主动脉瓣叶结构和形态改变,交界黏连,表现为心脏收缩时主动脉瓣叶运动异常,开放面积减小,血流在主动脉瓣叶水平受阻,出现跨瓣压差。

(一)分级

一般来说,正常成人主动脉瓣开口面积3.0~4.0cm2。根据主动脉瓣口面积的大小,狭窄程度分级如下:①轻度狭窄,面积>1.5cm2;②中度狭窄,面积1.0~1.5cm2;③重度狭窄,面积≤1.0cm2。心功能正常时,跨瓣压差一般>50mmHg。

(二)病理生理

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可以多年没有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也不受影响。当瓣口面积小于1cm2时,才逐渐出现胸痛、晕厥和充血性心衰的症状。左室射血阻力增大,左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均肥厚以适应增加的室壁张力。左室肥厚引起顺应性下降,导致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出现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肌肥厚、收缩压升高可使心肌耗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瓣膜狭窄,冠状动脉和体循环灌注减少,心肌缺血加重,出现心绞痛。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出现晕厥。失代偿期左室后负荷、室壁张力增加,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出现扩张,心输出量下降,进入终末期心衰阶段。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轻度狭窄患者多无临床症状,部分中度狭窄患者可表现为活动量增大时胸闷、气短。重度狭窄的患者常有胸痛、眩晕、晕厥和心衰的症状,少部分重度狭窄的患者剧烈活动后可发生猝死。

2.体征 主动脉瓣区3/6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常伴收缩期震颤,向颈部传导。室间隔明显增厚的患者,二尖瓣可出现SAM征,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对于年轻的患者,应测量上、下肢血压,以除外是否合并主动脉弓缩窄。

(四)检查

有上述临床表现,疑为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需进行以下列检查:

1.心电图 左室肥厚、劳损。部分患者可正常。

2.胸部X线平片 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瓣区可见钙化,升主动脉常呈狭窄后扩张。部分老年患者,钙化可累及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壁,胸片有相应表现。合并主动脉弓缩窄时,肋间血管增粗,胸片可发现肋骨切迹。

3.超声心动图 此项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检查可以发现主动脉瓣叶增厚、变形、钙化、活动受限。钙化严重时可累及主动脉瓣环和二尖瓣前叶。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跨瓣压差增大。升主动脉呈狭窄后扩张,室间隔和左室壁增厚。部分患者由于左室严重肥厚,特别是室间隔上部的严重增厚,可导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并有二尖瓣SAM征象,超声提示在主动脉瓣膜和左室流出道两处血流速度增快。超声心动图诊断明确、拟行手术的患者,需进行第4项检查。

4.其他检查 血、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免疫学检查,梅毒、艾滋病学检查。

5.冠状动脉造影 如有下列情况,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①年龄大于50岁;②年龄在40~50岁,有胸痛、其他心肌缺血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

(五)诊断

通过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及体格检查后,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检查不仅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的狭窄程度,还可以基本明确其病因诊断。

(六)诊断标准

1.代偿期无症状,瓣膜口重度狭窄者有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眩晕或昏厥,甚至猝死。

2.主动脉瓣区粗糙、高音调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颈动脉处、胸骨左缘及心尖部传导,多伴有心缩期震颤与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偶有收缩早期喷射音。

3.脉搏细小、缓慢,脉压较小,而心尖搏动强有力呈抬举性。

4.X线检查 多数有左室增大及主动脉瓣狭窄后扩张。

5.心电图 示左心室收缩期负荷过重。

6.超声心动图 示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小于1.5cm,瓣膜回声增强,主动脉根部幅度降低,左心室壁增厚。必要时可做左心导管检查,发现左心室—主动脉压力阶差增加,左心室造影可显示主动脉口狭窄的程度。

7.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占单纯主动脉瓣狭窄的90%以上,以双叶主动脉瓣最为常见,无风湿热史,幼年就有主动脉瓣狭窄的征象,杂音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舒张期关闭线偏位,偏心指数>1.5。

(七)鉴别诊断

本病尚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而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较少在20岁以前发病。仔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临床上偶有见到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患者,后者易被漏诊。

2.原发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患者常有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增快,以及二尖瓣前叶SAM征现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