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表示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第115页(2921字)

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在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而测量工作中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貌,本节讨论等高线表示地貌的方法。

1.等高线概念、等高距、等高线平距、坡度及等高线分类

地面上高程相同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

实际上水面静止时湖泊的水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图7-9所示,设想静止的湖水中有一岛屿,起初水面的高程为320m,因此高程为320m的水准面与地表面的交线就是320m的等高线。若水面上涨10m,则高程为330m的水准面与地表面的交线即为330m的等高线,依此类推。把这些等高线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再按比例尺缩绘于图上,便得到该岛屿地貌的等高线图。由此可见,地貌的形态、高程、坡度决定了等高线的形状、高程、疏密的程度。因此,等高线图可以充分地表示地貌。

图7-9 等高线概念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一般用h表示,图7-9中h=10m。一般按测图比例尺和测区的地面坡度选择基本等高距,见表7-7。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

表7-7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m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一般以D表示。等高线平距随地面坡度而异,陡坡平距小,缓坡平距大,均坡平距相等,倾斜平面的等高线是一组间距相等的平行线。

令i为地面坡度,则

式中 h——等高距;

d——图上距离;

D——实地距离;

M——图比例尺。

坡度用角度表示,即α,坡度还常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即i,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等高线的分类:按规范规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线粗0.15mm的实线。为了便于读图,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的一条等高线称为计曲线,如图7-10所示,线粗0.3mm实线。在计曲线的适当位置注记高程,注记时等高线断开,字头朝向高处。在个别地方,为了显示局部地貌特征,可按1/2基本等高距用虚线加绘半距等高线,称为间曲线,线粗0.15mm长虚线。按1/4基本等高距用虚线加绘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线粗0.15mm短虚线。

图7-10 等高线的分类

2.几种典型地貌的等高线图

地貌尽管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由山丘、洼地、山脊、山谷、鞍部等典型地貌组成,如图7-11所示。

图7-11 各种典型地貌

(1)山头和洼地

从图7-12可知,山头和洼地(凹地)的等高线都是一组闭合的曲线,内圈等高线高程较外围高者为山头,反之为洼地,也可加绘示坡线(图中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示坡线的方向指向低处,一般绘于山头最高、洼地最低的等高线上。

图7-12 山头和洼地

(a)山头;(b)洼地

(2)山脊和山谷

如图7-13所示,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称为山脊,山脊的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或分水线。山脊的等高线是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两山脊之间的凹地为山谷,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或集水线。山谷的等高线是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地表水由山脊线向两坡分流,或由两坡汇集于谷底沿山谷线流出。山脊线和山谷线统称为地性线,地性线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形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7-13 山脊与山谷

(3)鞍部

山脊上相邻两山顶之间形如鞍状的低凹部位为鞍部,其等高线常由两组山头和两组山谷的等高线组成,如图7-14所示。

图7-14 鞍部

(4)陡崖和悬崖

近似于垂直的山坡称陡崖(峭壁、绝壁);上部凸出,下部凹进的陡崖称悬崖。陡崖等高线密集,用符号代替,图7-15(a)表示土质陡崖,图7-15(b)表示石质陡崖。悬崖上部等高线投影到水平面时,与下部等高线相交,俯视看隐蔽的部分等高线用虚线表示,如图7-15(c)所示。

图7-15 陡崖与悬崖

(5)冲沟

冲沟是指地面长期被雨水急流冲蚀,逐渐深化而形成的大小沟堑。如果沟底较宽,沟内应绘等高线。如图7-16所示。

图7-16 冲沟

3.等高线的特性

掌握等高线的特性,才能合理地显示地貌,正确地使用地形图。其特性有:

(1)等高性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

(2)闭合性

每条等高线(除间曲线、助曲线外)必须闭合,如不能在同一图幅内闭合,则在相邻其他图幅内闭合。

(3)非叠交性

等高线只在陡崖、悬崖处重叠或相交。

(4)密陡疏缓性

在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线密处(平距小)为陡坡,疏处(平距大)为缓坡。

(5)正交性

等高线应垂直于山脊线或山谷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