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的使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第494页(17986字)

1.基本测量

(1)角度测量功能

全站仪具有电子经纬仪的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功能,其操作方法可参见电子经纬仪部分。

(2)距离测量功能

全站仪具有光波测距仪的测距部分,除测量至反射棱镜距离(斜距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1)最大测程

不同类型的全站仪,反射棱镜数目和气象条件不同,其最大测程也不相同,需根据测量的目的和内容来选取。

2)测量模式变换

按具体情况,能进行高精度和快速测量。一般仪器都可以进行如下多种工作状态选择。

①最小分辨率的选择:可以选1cm,1mm,0.1mm等。

②测距次数的选择:可以选择单次测量和多次测量。

③单次测量:能显示一次测量结果,然后停止测量。

④连续测量:可进行不间断地测量,但只要按停止键,测量上中止。

⑤指定次数的测量:可以将多次测量平均值自动计算,根据所需的测量次数,测量后显示平均值。

⑥测量精度和时间的选择如下:

a.正常测量。距离、角度测量精度高,需数秒钟。

b.简易测量。测量精度低,可快速测量。

c.跟踪与非跟踪测量选择。跟踪测量可以一定的时间追踪观测目标。

3)各种改正功能

距离测量的改正应考虑反射棱镜常数的改正、气象(气温和气压)的改正和球差的改正。

4)斜距归算功能

全站仪最大的特点是:从测量的天顶距(或竖直角)和直线距离(斜距)瞬时计算出仪器至反射棱镜的平距和高差,并马上显示。

5)距离换算功能

一次测距后,按操作键可立即读出斜距、平距、高差中的任意一个值。

(3)坐标测量功能

首先,在测量之前输入仪器高和目标高(反射棱镜高),必要时才输入Z坐标值(高程)。然后再输入测站点的坐标值,照准另一已知点,使水平度盘读数与已知方向值相符。按着再照准目标点上的反射棱镜,一按坐标测量键,即能显示目标的坐标值(X、Y、Z)。

输入测站点的坐标,设定方位角,测出至目标点的距离和角度,目标点的坐标值可由下列公式来计算:

X=X0+S·sinθz·cosα

Y=Y0+S·sinθz·sinα

Z=Z0+S·sinθz(i-v)

式中 (X0、Y0、Z0)——测站点坐标;

S——斜距;

θz——天顶距;

α——方位角;

i——仪器高;

v——目标高。

2.高级测量

目前出厂的电子全站仪,由于内置CPU,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因此现在市场上的全站仪可以处理许多复杂的测量工作,现以SokkiaSET2100/3100/3100s/4100/4100s全站仪为例,介绍自由设站功能(后方交会)(Resection)。

(1)后方交会测量(Resection)方法概述

后方交会通过对多个已知点的测量来定出测站点的坐标,如图18-102所示。

图18-102 后方交会

输入值或观测值:Ni、Ei、Zi为已知点的坐标值;Hi为水平角观测值;Vi为垂直角观测值;Di为距离观测值。

输出值N0、E0、Z0:测站点的坐标值。

SET系列全站仪通过观测2~10个已知点便可计算出测站的坐标。计算条件如下:

1)可测距时,最少观测2个已知点。

2)无法测距时,最少观测3个已知点。但观测的已知点越多,观测距离越长,计算所得坐标精度也就越高。

3)坐标计算过程:测站点N、E坐标通过列出角度和边长误差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取,而Z坐标则通过计算平均值求取。计算过程如图18-103所示。

图18-103 坐标计算过程图

(2)后方交会测量操作步骤

按[RESEC]显示已知点坐标输入屏幕:

1)在测量模式的第3页菜单下按[RESEC],显示如图18-104(a)所示。

图18-104 计算过程屏幕显示图

2)输入第1个已知点的坐标按回车。

①中断输入按[Esc];

②读取坐标数据按[READ];

③记录坐标数据按[REC]。

3)完成第1已知点坐标的输入后按[OK],显示如图18-104(b)所示为第2已知点坐标输入屏幕。

4)重复上述第2)、3)步输入全部已知点各点的坐标。

5)全部已知点坐标输入完毕后按[MEAS],按[MEAS]开始显示后方交会测量屏幕。

6)照准第1已知点,按[ANGLE]只进行角度测量,或者按[SDIST]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显示如图18-104(c)所示。

照准第1已知点按[MEAS],按[STOP]显示测量结果屏幕。

7)当测量完成或者重复测量模式下按[STOP]后,显示如图18-104(d)所示。若是按[ANGLE]只进行角度测量,则将不显示距离值;若采用该测量结果,输入第1已知点的目标高后按[YES]。随之屏幕提示进下一已知点的观测,按[YES],随之屏幕提示进行下一已知点的观测。放弃该结果按[NO],测量结果屏幕如图18-104(e)。

8)重复第6)、7)步进行对第2及其他已知点的测量。当计算测站坐标所需的最少观测值数时得到满足后,屏幕上将显示出[CALC],如图18-104(f)所示。完成对全部已知点的测量后,按[YES]仪器自动开始坐标计算,操作过程如下:

①重新观测同一点按[NO];

②观测下点按[YES];

③计算测站点坐标按[CALC]。

测站点坐标计算屏幕:进行测站点坐标计算时,屏幕显示如图18-104(g)所示。

后方交会结果显示屏幕:计算完成后,显示计算结果如图18-104(h)所示,其中标准差ON、OE体现了交会测量结果的精度。

9)按[OK]采用所计算的结果,该结果被作为测站坐标进行记录显示恢复方位角设置屏幕,步骤如下:

①放弃计算结果停止观测按[SEC];

②放弃计算结果重新观测按[RE-OBS];

③放弃计算结果增加已知点按[ADD];

④采用计算结果并记入工作文件按[REC],需要设定方位角按[OK],否则按[SCE]。

(3)重新观测步骤

重新观测可以从第1已知点开始,也可以仅对最后的已知点进行重测,按[RE-OBS]显示重新观测菜单屏幕。

1)在后方交会结果显示屏幕下,按[RE-OBS],显示如图18-104(i)所示,其中“1.Start Point”从第1已知点开始重测;“2.Last Point”仅对最后的已知点重测。

2)选取后按回车,用光标选取“1.Start Point”或“2.Last Point”后按回车,显示如图18-104(i)所示(开始后方交会测量屏幕)。

此后的操作与“后方交会测量”中的第6)步以后的操作完全相同。

(4)增加已知点

按[ADD]显示开始后交后测量屏幕。

1)在后方交会结果显示屏幕下按[ADD]

当原来的已知点未观测完毕时,显示如图18-104(j)(后交后测量屏幕)所示。在增加已知点时显示如图18-104(k)(增加已知点屏幕)所示。

2)若原来的已知点尚未观测完毕,按后方交会测量中的第5)步开始的相同步骤操作。在增加已知点时,按后方交会测量中第2)、3)步进行操作。

(5)后方交会测量注意事项

当测站点与已知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时,测站点的坐标在某些情况下是无法确定的。在图18-105(a)图所示的图形是可取的。对图18-105(b)而言,有时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当已知点位于同一圆周上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图18-105 危险圆和小夹角

▲△:未知点;〇●:已知点

1)将测站点尽可能地设在由已知点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上。

2)增加一不位于圆周上的已知点。

3)至少对其中一个已知点进行距离测量。

当已知点间的距离一定,测站与已知点间的距离越远,则所构成的夹角就越小,已知点就容易位于同一圆周上。但是,若已知点间的夹角过小,将无法计算出测站点的坐标。

3.放样测量

放样测量用于实地上设定所要求的点。在放样测量中,通过地照准点的水平角、距离或坐标的测量,仪器所显示的是预先输入的待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放样测量使用盘左位置进行(图18-106)。

图18-106 距离放样

显示差值=实测值-放样值

(1)距离放样测量

根据某参考方向转过的水平角和至测站点的距离来设定所要求的点。在菜单模式下选取“2.S-O”也可以进行放样测量。

距离放样测量步骤:

1)照准参考方向。

2)在测量模式的第2页菜单下按两次[O SET],将参考方向设置为零[图18-107(a)],在测站上照准参考方向。

图18-107 距离放样测量屏幕显示图

3)在测量模式第2页菜单下按[S-O],屏幕显示如图18-107(b)(放样测量菜单屏幕)所示。选取“2.S-Odate”后按回车。

4)选取“2.S-O”后按显示如图18-107(c)所示,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5)输入下列数据项:

①放样距离(SO dist);

②放样的角度(SO Hang)。

每输完一数据项后按回车。

6)按[OK]显示如图18-107(d)(放样观测屏幕)所示。

其中S-OS:至待放样点的距离值;DHA:至待放样点的水平角差值;中断输入按[ESC]。

7)按[←→]键引导屏幕,屏幕显示如图18-107(e)(放样引导屏幕)所示。在第2行中所显示的角度为角度实测值和放样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仪器照准部应转动的方向。

8)旋转仪器照准部至使第2行所显示的角度值为0°。

当角度实测值与放样值之差值在±3°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两个箭头。箭头的含义如下:[←]从测站上看去向左移动棱镜,[从测站上看去向上移动棱镜,恢复放样观测屏幕按[←→]键。

9)在望远镜照准方向上安置棱镜并照准(图18-108)。

图18-108 安置棱镜并照准

10)按斜距[S-O]选取放样测量模式[图18-107(f)]。每按一次[S-O],放样测量模式变化如下。

①[SDIST]→[HDIST]→[VDIST]→[COORD]→[HT];

②[SDIST]:斜距放样测量;

③[HDIST]:平距放样测量;

④[VDIST]:高差放样测量(仪器高标志与棱镜中心之高差);

⑤[COORD]:坐标放样测量;

⑥[HT]:悬高放样测量。

11)按[SDIST]、[HDIST]、[VDIST]显示距离放样观测屏幕,按[SDIST]开始距离放样测量。

放样引导屏幕,距离测量进行后,屏幕显示如图18-107(g)所示。在第3行中所显示的距离值为距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而箭头方向为棱镜应移动的方向。

12)箭头方向前后移动棱镜至使第3行显示的距离值为0m,再次按[SDIST]、[HDIST]、[VDIST]进行测量。

当距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在±1cm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两个箭头,如图18-107(h)所示。

选用重复测量或者跟踪测量进行放样时,无需任何按键操作,照准移动的棱镜可显示测量结果,如图18-107(i)所示。

箭头的含义:向测站方向移动棱镜,向远离测站方向移动棱镜。

13)使距离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为0m定出待放样点位。

14)按ESC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距离测量参数设置使用[EDM],如图18-107(i)所示。

(2)悬高放样测量

悬高放样测量用于在实地上设定出由于位置过高或过低,而无法在其位置上设置棱镜的所要求点。

1)将棱镜安置在待放样点的正上或者正下方,用带尺取棱镜高(棱镜中心至地面测点的距离),按[STOP]显示测量模式屏幕。

2)照准棱镜,在测模式下按[SDIST],显示如图18-109(a)(照准棱镜后按[SDIST]开始测量屏幕)。

3)屏幕显示出测量结果(若在重复测量模式下按[STOP],如图18-109(b)所示,其中S、ZA和HAR分别为至棱镜的斜距、垂直角和水平角,按[S-O]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4)在测量模式第2页菜单下按[S-O],屏幕如图18-109(c)所示。

选取“2.S-O data”后将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5)选取“2.S-O data”后按回车。

6)输入下列数据项:

①棱镜高(Tgt.h);

②待放样点高(SO dist)待放样点至地面的位置。

每输完一数据后按回车,中断输入按[ESC]。

7)按[OK]显示放样观测屏幕,如图18-109(d)所示。

图18-109 悬高放样测量屏幕显示图

8)按[S-O]使屏幕底行显示出[HT]。

9)按[HT]开始放样测量,0.7s后屏幕上的第3行显示出悬高放样值与实测值之差值[S-O-H],并每间隔0.5s显示一次。

按[←]、[→]后按[HT],屏幕显示如图18-109(e)(放样引导屏幕)所示。

其中第4行位置上所显示的值为望远镜照准点与放样点间的距离,而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箭头指示望远镜应转动的方向。

箭头的含义:向上转动望远镜;向下转动望远镜。

10)上下转动望远镜至使第3行处的显示值为0m(当该值接近于0m时,屏幕上显示出两个箭头),此时,望远镜十字丝所照准点即为待放样点位置。

11)按[ESC]结束并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

(3)坐标放样测量(Set out coords)

坐标放样测量用于在实地上设定出其坐标值为已知的点(图18-110)。在输入待放样点的坐标后,SET系列全站仪计算出放样所需水平角值和平距值,并存储于内部存储器中,借助于角度放样和距离放样功能便可设定待放样点位置。在菜单模式下选取“2.S-O”也可以进行坐标放样,预先输入仪器的坐标数据可以输出和作为打桩的桩位坐标。为进行高程Z坐标的放样,将棱镜安置在测杆等物上,使棱镜高相同。

图18-110 坐标放样

坐标放样测量步骤如下:

1)按[S-O]键,放样测量菜单屏幕如图18-111(a)所示。

图18-111 坐标放样测量屏幕显示图

2)在测量模式的第2页菜单下按[S-O][图18-111(b)]。

3)选取“3.Stn data”后按回车。

4)输入测站数据;输入棱镜高时,再取由棱镜中心至测杆底部的距离,按[OK]。

5)测站数据输完毕,按[OK]进入放样测量菜单屏幕图[图18-111(c)]。选取“4.Set Hangle”后按回车。

6)选取“4.Sethagte”后按进入角度设置屏幕。

7)按“方位设置”中介绍的方法设置好方位角,随之显示出放样测量菜单屏幕。选取“2.S-O data”按回车,将放样数据输入屏幕。

8)选取“2.S-O data”后按回车键。

9)在H、EP客ZP中分别输入放样点的3个坐标值,每输入一个数据项后按回车,如图18-111(d)所示。

中断输入按[ESC],读取数据按回车键。

在上述数据输入完毕后,仪器计算出放样所需距离(SO dist)和水平角(SO Hang)并显示在屏幕上(注意:当计算的放样距离大于9999.99m时,所显示的放样距离值和水平角值分别为0.000m和0°0000,因此应特别小心)。

10)按[OK]进入放样观测屏幕。放样观测屏幕,如图18-111(e)所示。

11)按“距离放样测量”中介绍的第7)至第13)步骤操作定出待放样点的平面位置。

12)为了确定出待放样点的高程,按[S-O]使之显示[COORD]。

13)按[COORD]开始高程放样测量,屏幕显示如图18-111(f)所示。按[COORD]开始放样观测屏幕。

测量停止后显示放样观测屏幕,按[←→]后按[COORD]使之显示放样引导屏幕,如图18-111(g)所示。

其中第4行位置上所显示的值为至待放样点的高差,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箭头则指示棱镜应移的方向。

若欲使至待放样的差值以坐标形式显示,在测量停止后再按一次[←→]。

14)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棱镜至使所显示的高差值为0m(当该值接近于0m时,屏幕上显示出两个箭头)。当第2、3、4行的显示值均为0时,测杆底部所对应的位置即为待放样点的位置[图18-111(h)]。箭头的含义:“↑”向上移动棱镜;“↓”向下移动棱镜。

15)按[ESC]返回放样测量菜单屏幕,从第9)步开始放样下一个点。

4.偏心测量(Offsetting)

偏心测量用于测定测站至通视但无法设置棱镜的点,或者测站至不通视点间的距离和角度。测量时,将棱镜(偏心点)设在待测点(目标点)附近,通过对测站至棱镜(偏心点)间距离和角度和测量来定出测站至待测点(目标点)间的距离和角度(图18-112)。下面介绍仪器提供的三种偏心测量方法:

图18-112 偏心测量

1)当偏心点设在目标点的左侧或者右侧时,应使偏心点和目标点的连线形成的夹角大约等于90°。

2)当偏心点设在目标点的前侧或者后侧时,应使之位于测站点与目标点的连线上。将偏心点设在尽可能靠近目标点的左侧成右侧,并使偏心点至测站点的距离与目标点至测站点的距离大致相等。

3)将偏心点A和B设在由目标点引出的直线上,通过对偏心点A、B的测量,并输入B点与目标点间的距离来定出目标点。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键功能分配”的方法,将“Offset”功能定义到键上。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3.Offset”也可以进行偏心测量。所用的模式与在偏心测量的所用模式相同。

(1)单距偏心测量(图18-113)

图18-113 单距偏心

单距偏心测量应将偏心点(棱镜)设在目标点的左侧或右侧,或者前侧或后侧。当偏心点设在目标点的左侧或者右侧时,应使偏心点和目标点的连线形成的夹角大致为90°。当偏心点设在目标点前侧或后侧时,应使之位于测站点与目标点的连线上。

照准偏心点后按[SDIST],显示偏心测量开始,测量屏幕如图18-114(a),步骤如下:

图18-114 单距偏心测量屏幕显示图

1)在测量模式下,照准偏心点后按[SDIST]开始测量。图18-114(b)显示仪器的初始状态。

2)测量停止后(在重复测量模式下需按[STOP],显示按STOP测量模式屏幕),其中将显示出测站点至偏心点的斜距、垂直角和水平角,如图18-114(c)所示。

3)在测量模式下使之显示出“Offer”功能。按[OFFSET]键,出现偏心测量菜单屏幕,如图18-114(d)所示。

4)按[OFFSET]键进入偏心测量菜单屏幕。选取“1.Offset/Dist”后按回车显示单距偏心测量屏幕[图18-114(e)]。

5)设置下列各数据项:

①Dist偏心点至目标点的平距值;

②Disrec偏心点的方向。

每设置完一数据项后按回车。

①平距值输入范围:±9999.999m;输入单位:0.001m(测距模式下)。

②偏心方向指针:“→”偏心点位于目标点右侧;“←”偏心点位于目标点左侧;“↑”偏心点位于目标点后侧;“↓”偏心点位于目标点前侧。

③重新观测偏心点:按[OBS]键。

6)按[OK]显示偏心测量结果屏幕。在不同的测量模式下(第1步中所用测量模式)显示的内容不一样,例如,图18-114(f)显示的是测距模式下的测量结果,而图18-114(g)为坐标测量模式下的测量结果(坐标测量模式下)。

7)按[REC]记录测量结果(测距模式下)。

8)输入下列各数据:

①Pt:目标点点号;

②Code:特征码;

③Tgth:目标高。

每输完一数据项按回车,点号最大长度为14字符,特征码最大长度为16字符。

9)按[OK]返回偏心测量菜单屏幕,退出偏心测量菜单屏幕按[ESC]。

(2)角度偏心测量

角度偏心测量是将偏心点(棱镜)设在尽可能靠近目标点的左侧或右侧的位置上,并使两者目标高相同,如图18-115所示。

图18-115 角度偏心测量

角度偏心测量步骤如下:

1)照准偏心点,在测量模式下按[SDIST],开始测量。出现开始测量屏幕。

2)测量停止后(在重复测量模式下时需按[STOP]),显示测量模式屏幕。显示出测站点偏心点的斜距、垂直角和水平角,如图18-116(a)所示。

图18-116 角度偏心测量屏幕显示图

3)按[OFF SET],显示偏心测量菜单屏幕。在测量模式下使之显示出[OFF SET]功能[图18-116(b)]。

4)按[OFF SET]进入偏心测量菜单屏幕,选取“2.Offset angle”后按回车,屏幕显示如图18-116(c)所示。

5)选取“2.Offset angle”后按回车,显示偏心点观测值屏幕。重新观测偏心点按[OBS],偏心点观测值屏幕如图18-116(d)所示,并显示提问“第二目标点准备好了吗?”

6)精确照准目标点方向后,按[OK]显示偏心测量结果屏幕,在不同的测量模式下(第1步中所用测量模式)显示的内容不一样,例如,图18-116(e)显示的是测距模式下的测量结果,而图18-116(f)为坐标测量模式下测量结果。

7)在屏幕上显示偏心测量结果(坐标测量模式下)。

8)按[REC]记录测量结果,按[OK]返回偏心测量菜单屏幕。

(3)双距偏心测量(图18-117)

图18-117 双距偏心

双距离偏心测量,需要在过目标点的直线上设置两个偏心点(棱镜1和棱镜2)。通过对两个偏心点的测量,在输入偏心点2与目标点的距离后,便可确定目标点的位置(使用索佳生产的两点式棱镜2RT50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此类测量,在使用两点式棱镜时,注意将棱镜常数置为零)。将两点式棱镜的顶点面朝向仪器,量测目标点与棱镜2间的距离。

双距偏心测量步骤:

1)按[OFF SET]出现偏心测量菜单屏幕[图18-118(a)]。可选择:“1”距离偏心,“2”角度偏心,“3”双距偏心,“4”为数据。

图18-118 双距偏心测量屏幕示意图

2)在测量模式下使之显示[OFFSET]功能。

3)按[OFF SET]进入偏心测量菜单屏幕。先选取“3.Offset/2D”后,按棱镜1观测屏幕。

4)选取“3.Offset/2D”显示如图18-118(d)所示,照准棱镜1后按[OK]。

5)照准棱镜1后按[OK]开始测量,开始棱镜1观测屏幕。

6)测量停止后按[STOP]。在重复测量模式下时按[STOP]显示出棱镜1的坐标观测值。棱镜1观测量结果屏幕按[YES]。

7)按[YES],显示如图18-118(d)所示,重新观测棱镜1按[NO]。棱镜2观测屏幕,照准棱镜2后按[OK],开始棱镜2观测屏幕。

8)照准棱镜2后按[OK]开始测量[图18-118(e)]。

9)测量停止后按[STOP](在重复测量模式下时按[STOP])显示出棱镜2测量结果屏幕[图18-118(f)]。

10)按[YES]显示偏心距输入屏幕,如图18-118(g)所示。重新观测棱镜2按[NO],输入偏心距后按回车[图18-118(h)]。

11)输入偏心距离后按回车,仪器计算并显示目标点的坐标。图18-118(i)为偏心测量结果屏幕。

12)按[OK]返回偏心测量菜单屏幕。

①偏心距输入范围:±9999.999m,最小输入单位0.001m;

②放弃结果重新观测:按[NO];

③将结果存入工作文件:按[REC]。

5.对边测量

对边测量用于在不搬动仪器的情况下,直接测量某一起始点(P↓(1)与任何一个其他点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在测量两点间高差时,将棱镜安置在测杆上,并使所有各点的目标高相同(图18-119)。

图18-119 对边测量

(1)多点间距离测量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5.MLM”也可以进行对边测量,出现测量模式屏幕。如图18-120所示。

1)在测量模式下,照准起始点P1后按[SDIST]开始测量。

2)测量停止后(在重复测量模式下时)按[STOP],屏幕显示如图18-120(a)所示。

3)照准目标点P2在测量模式第3页菜单下按[MLM]开始对边测量。按[MLM]开始对边测量屏幕,按[STOP]出现对边测量结果屏幕[图18-120(b)]。

4)测量停止后显示如[图18-120(c)]所示的对边测量结果:

图18-120 多点间距离测量屏幕显示图

MLM S:起始点P1与目标点P2间的斜距;

H:起始点P1与目标点P2间的平距;

V:起始点P1与目标点P2间的高差;

S:测站点与目标点P2间的斜距;

ZA:测站点与目标点P2间的垂直角;

HAR:测站点与目标点P2间的水平角。

5)照准目标点P3后按[MLM]开始对边测量。测量停止后显示起始点P1与目标点P2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起始点与其他任一点间的斜距、平距和高差[图18-120(d)]。重新观测起始点按[OBS6)按[ESC]结束对边测量。

(2)两点间的坡度测量(图18-121)

图18-121 两点间的坡度测量屏幕显示图

起始点P1与任一点P2间的坡度可以用百分比形式显示出来,步骤如下:

1)在对边测量结果屏幕下按[S/%],则相应两点间的坡度被显示在第二行上。

2)再按一次[S/%]恢复原屏幕。

(3)改变起始点

最后测量的目标点可以改变为后面测量的起始点,如图18-122所示。

图18-122 改变起始点

操作步骤如下:

1)按“测量多点间的距离”中介绍的第1~4步对起始点的目标点进行观测。在对边测量结果屏幕下按[MOVE]显示改变起始点屏幕[图18-123(a)]。

图18-123 改变起始点测量屏幕显示图

按[MOVE]将最后观测的目标点设为起始,显示改变起始点屏幕,按[YES]确认。

2)按[YES]确认,出现对边测量屏幕,如图18-123(b)所示。

3)按“测量多点间的距离”介绍中第3步的方法进行下一目标点的测量。

6.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Remote Elenation)用于对不能设置棱镜的目标(如高压输电线、桥架等)高度的测量,其基本原理如下。

目标高计算公式:

H1=h1+h2

h2=Ssinφz1×cotφz2-Scosφz1

式中 h1——棱镜高;

h2——悬高;

Ht——目标高;

φz1——棱镜天顶距;

φz2——目标天顶距;

S——斜距。

进行悬高测量时,不论选用何种测距模式,初次测量时间均为0.7s,其后每间隔0.5s测一次。进行此项操作,应首先按“键功能分配”中介绍的方法将[REM]功能定义到键上。在菜单模式下选取“6.REM”也可以进行悬高测量。

悬高测量步骤如下(图18-124):

图18-124 悬高测量步骤

1)将棱镜设于被测目标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用带尺量取棱镜高(测点至棱镜中心的距离)。

2)在测量模式第3页菜单下按[HT]进入仪器高度设置屏幕。高度设置屏幕如图18-125(a)所示,输入棱镜高后按[OK]。

图18-125 悬高测量屏幕显示图

3)照准棱镜,在测量模式第4页菜单下按[SDIST]开始进行距离测量(距离类型可以是斜距、平距或高差)[图18-125(b)]。

4)照准目标,在测量模式下使之显示[REM]功能,悬高测量屏幕如图18-125(c)所示。

5)按[REM]开始进行悬高测量,0.7s后在“HT”一栏中显示出目标至测点的高度,此后,每间隔0.5s显示一次测量值。测量停止后显示出测量结果[图18-125(d)]。

6)按[STOP]结束悬高测量操作。

①重新观测棱镜(测距):按[OBS](然后从第7步开始);

②开始悬高测量:按[REM]。

7)按[ESC]退回测量模工屏幕。

①最大观测角度:水平±89°;

②最大测量高度:±9999.999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