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311页(1665字)

肝包虫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系由细粒棘缘虫和多房性棘球缘虫感染所致。两寄生虫的终末宿主多为、狼、狐和等。与细粒棘缘虫不同之处在于多房性棘球缘虫不以食草动物为终未宿主。细粒棘缘虫分布相当广,从北极到赤道,但以牧区最流行。

(一)病因

细粒棘球缘虫所致的肝包虫病成虫寄生在狗、狼等动物小肠内,是缘虫中最细小的一种,虫体长3~6mm,头节含1顶突和20~50个钩、4个吸盘。节片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片,后者含400~800个卵,孕节破裂释出卵子(可在肠腔和粪便),被人吞食后,外壳在十二指肠消化,棘球虫主动由肠黏膜钻入血液,多滞留在肝脏,也可在肺、脾、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其他器官则少见。许多棘球虫被宿主防御机制破坏,滞留到毛细血管的棘球虫经4~5日发育为包虫囊,后者外膜由结缔组织、分层的被膜和外胚层组成,棘球虫的头节即产生于此。终末宿主吞食了受感染的中间宿主的内脏、头节,在终末宿主的小肠内转变为成虫,就完成了整个生命过程。

(二)病理

病理肝脏最初的反应性炎症反应发生在食入受污染食物后数小时内。该炎症反应包括嗜酸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包囊生长刺激宿主包囊被膜处结缔组织增生,组成内层致密的透明层。中层为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外层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周围肝细胞因受压迫而萎缩,另外,可能有胆汁淤积。

(三)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囊肿的大小以及位置。

1.症状 包囊生长速度为大约每年直径扩大1cm,所以,感染后常常无症状或多年后才有症状。常在常规查体时发现肝脏肿块或患者自己发觉有肿块。但当巨大囊肿压迫血管或胆管时,可产生门脉高压或阻塞性黄疸。包囊虫病的囊可继发细菌感染或破溃到胆管而导致胆管炎,如位置靠近肝包膜,可穿破膈肌到胸腔或心包腔、肺组织及支气管。靠近腹腔者可穿孔到十二指肠、结肠、右肾盂或腹腔。细粒棘球缘虫的囊液有很高的抗原性,所以,囊壁破溃、囊液释出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体征 腹部包块,特别是肝脏部位触之肌紧张。如有腹膜种植,可能触及数个团块。如有肺部受累,可在胸部X线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时发现1个或数个边界清楚的团块状阴影。

(四)检查

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90%~95%。

2.补体结合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70%~90%,此法的诊断价值虽较小,但对判断疗效有帮助。如手术一年后补体结合试验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有包虫囊肿存留。

3.间接血凝法试验 特异性较高,阳性率可达80%。

4.X线检查 有时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弧形钙化囊壁影。

5.B型超声检查 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

(五)诊断

主要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腹平片或胸片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B型超声、CT以及MRI。肝包虫病不易与肝脏单个的单纯囊肿鉴别,但如发现在大包囊中发现子包囊或囊壁有钙化则支持肝包虫病诊断。间接血凝集试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诊断,阳性率可达8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