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良性肿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388页(1670字)

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胆囊良性病变的发现率有所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实际发病率有所增加。胆囊壁小的隆起性病变并不少见,其中多数为良性病变,以息肉、腺瘤、腺肌瘤为多见,其他胆囊良性肿瘤(benign tumoys of the gallbladder)如胆囊的淋巴管瘤、平滑肌瘤也有个案报道。

(一)临床表现

胆囊良性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是在做B型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类似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疼痛等。

(二)检查

影像学检查以B超为主,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小光团或光点,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不伴声影。CT扫描不但可以明确肿物与胆囊壁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但是常规CT扫描的层间距离较宽,容易将病变遗漏。

(三)诊断标准

1.慢性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2.多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另一部分可有右上腹疼痛或剑突下疼痛为突出症状,疼痛程度时轻时重,腹痛性质无特异性。

3.本症无特异性指征。

4.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检查项目。

5.B超和CT检查是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主要方法。腺肌瘤在影像学检查时多为胆囊壁的局限性增厚,且多见于胆囊底部。腺瘤则为向胆囊腔内的圆形或半圆形影像。胆囊造影为圆形或半圆形的充盈缺损。乳头状瘤则表现为乳头状或息肉样突起,胆囊内小隆起病变,如带蒂多为胆囊息肉,胆囊良性病变中以胆囊息肉最多见,有细长的蒂,可多发也可单发。乳头状瘤、腺瘤有时与息肉相似,其大小多在1cm之内,最后须病理检查才能确定其性质。

(四)鉴别诊断

1.慢性胆囊炎 慢性起病,有反复发作病史。主要症状,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发生于晚上和饱餐之后,呈持续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部不适、胃灼热、嗳气、反酸等胃肠道症状。查体可见有上腹部压痛,Murphy征阳性,当胆囊膨胀增大时,右上腹部可扪及囊性包块。B检查可探及胆囊的大小、胆囊壁情况及结石的存在。腹部平片可显示阳性结石及胆囊缩小、变形、胆囊浓缩于收缩功能不良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

2.慢性胃炎 慢性起病,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加。症状无特异性,半数以上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灼痛、无节律性,伴有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少数患者有贫血、消瘦、舌炎和腹泻。体征多不明显,有时有上腹部压痛。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3.慢性胰腺炎 多由慢性胰腺炎本身或急性发作所引起的症状如腹痛、腹胀、腹块或黄疸等。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如腹泻、吸收不良、纳差、消瘦等。慢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表现,如腹水、感染、溃疡出血等。类苏丹Ⅲ染色查脂肪阳性,便脂肪定量测定24小时大于6g。BT-PABA6小时尿中<55%,2小时血肿<20mg/L,腹平片可见胰腺钙化和胰管结石。B超CT示胰腺钙化、胰管结石、胰管扩张、胰腺局限性增大或弥漫性增大或萎缩,胰腺假性囊肿。ERCP示胰腺扭曲、扩张、狭窄、囊状扩张。活体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4.胆石症 多见于年龄较大者。腹痛多在右上腹部,腹痛症状与体征一致。常伴寒战、高热、黄疸。B超CT检查发现胆囊和胆管结石。

上一篇:胆囊炎 下一篇:结肠气囊肿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