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尿路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肾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75页(3329字)

一、概述

真菌性尿路感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尿路感染,它是由真菌在一定的环境下所引发的。全身性真菌感染时,真菌经血流侵及尿路,这种情况较常见;而局限于尿路的真菌感染,常为上行感染,较少见。近年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诊断方法的进步,真菌性尿感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流行病学

真菌性尿路感染多在医院内出现,于女性多见。文献报道男女之比为1∶4,与女性尿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严重基础疾病、高龄、留置尿管、抗生素、激素应用等患者易出现真菌性尿路感染。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许多真菌都可引起尿感,如隐球菌、曲菌、酵母菌、组织胞浆菌、放射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但最常见的是念珠菌感染,可能与其带菌率高、菌丝形成快、不易被吞噬等有关。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条,即血行感染和上行感染。前者往往是全身真菌感染,真菌经血流侵及尿路导致;后者主要是肠道、生殖系统的真菌感染侵入尿路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是条件致病菌感染,念珠菌和酵母菌等均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口腔、泌尿生殖器官、皮肤等处,在正常人约65%能从口腔、粪便或阴道中分离出白色念珠菌,但并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加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真菌过度生长时,才可能成为致病菌。

其常见的易感因素有:

1.应用抗生素治疗,尤其是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可引起正常菌群失调,也有人认为抗生素可直接刺激真菌生长及其毒性作用。

2.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肿瘤患者行放射治疗,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

3.导尿、保留尿管常致尿道机械性损伤,局部抵抗力下降,导尿管可减弱中性白细胞的抗菌功能;长期保留尿管,管内可形成壳垢阻塞导管致尿流不畅,导管周围形成膜状物均利于真菌感染。

4.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当血糖>8.3mmol/L时,念珠菌生长率提高,神经源性膀胱出现时更易真菌生长。老年人泌尿道退行性变,黏膜防御力减退,存在严重基础疾病时,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容易引起真菌内源性感染。

5.念珠菌生长的适宜pH是5.1~6.4,正常尿液呈酸性,适于念珠菌生长。念珠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病与念珠菌本身也有重要的关系。白色念珠菌孢壁主要由糖原、甘露聚糖等组成,后者能够加强白色念珠菌的黏附能力,引起感染。其次白色念珠菌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孢子相比,不易被吞噬,致病力增加,其他念珠菌形成菌丝能力弱,致病力也弱。念珠菌还可能产生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毒素和一些水解酶,损伤机体组织,诱发感染。

四、病理

在尿路黏膜感染真菌后会出现上皮白细胞浸润,溃疡形成,可见菌丝。肾实质受累时往往有小脓肿形成,伴有灶状坏死,可见到出芽细胞及假菌丝。部分患者可见由念珠菌丝和酵母菌构成的泌尿道真菌球,严重者可引起输尿管梗阻。

五、临床表现

尿路念珠菌病通常可分肾盂肾炎型、膀胱炎型、输尿管梗阻型、肾乳头坏死型4型。

可无症状,而仅有脓尿,亦可呈典型尿感表现,甚至发生肾衰竭。

1.肾盂肾炎型 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肾盂肾炎相似,可表现急性或慢性,主要有二种形式。一为多发性肾皮质脓肿,导致肾功能发生改变;另一种形式为集合管或乳头弥散性真菌浸润,可有乳头坏死。此两种形式常同时出现,常伴霉菌球形成。

2.膀胱炎型 女性多见,常继发于细菌性膀胱炎治愈后。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夜尿、尿液混浊或血尿,偶有气尿(因尿中念珠菌对尿中糖的发酵所致),有时在膀胱内可见大的真菌球。

3.输尿管梗阻型 由真菌球引起,真菌球移行至输尿管,可发生肾绞痛,若双侧输尿管完全梗阻则出现无尿、肾盂积液等。

4.肾乳头坏死型 临床表现同一般肾乳头坏死,由于乳头坏死脱落,IVP可见多个不规则的小空洞。

如属血源性感染,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盗汗、厌食、体重减轻、不适及忧郁。血源性感染常易侵犯肾、肺、心、脾及肝等脏器,出现各脏器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六、检查

1.尿常规 尿中可见白细胞增多,或有脓细胞。尿沉渣涂片可见菌丝形成。

2.尿培养 因正常人外阴部可有真菌生长,尿培养标本应选取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标本。尿培养可见真菌生长。

3.血清抗念珠菌抗体(血清沉淀素、凝集素等) 有利于真菌性尿感的诊断,尤其是血清沉淀素阳性率可达83%,假阳性率为11%。

4.血培养 血培养有真菌生长,对诊断血源性播散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价值。

5.血液生化 当真菌性尿路感染为血行感染者,因其他脏器的受累,会出现相应脏器受损的血液生化学异常,如肝脏病变可出现转氨酶升高。当真菌性尿感导致多发肾皮质脓肿后,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6.影像学检查 当肾皮质脓肿出现,在X线及超声检查中可见异常。出现输尿管梗阻时可见相应肾脏肾盂积水,梗阻部位以上输尿管扩张等现象。

七、诊断

真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是比较困难,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以及反复血、尿标本培养。提高真菌性尿感的诊断率关键在于对本病提高警惕性。如对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医源性因素(如长期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出现尿感症状或尿中白细胞增多,而细菌培养阴性,镜检尿液有大量真菌者,均应注意真菌性尿感存在的可能性。Schonebeck认为,在男性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或女性的导尿标本中,凡真菌培养阳性都意味着尿路真菌感染。

由于外阴部常有念珠菌滋生,故尿中发现念珠菌不能作为尿路念珠菌病的诊断依据。Kozinn认为导尿尿标本做真菌培养、计数,如菌落计数>1000/ml,则有诊断价值,而导尿未经离心沉淀的新鲜尿标本中,真菌>1~3个/高倍镜视野,即相当于菌落计数1万~1.5万/ml,后者的准确性为80%,具有诊断价值。念珠菌以酵母菌和霉菌丝两种形式存在于尿中,有人认为霉菌丝存在意味入侵,但仍有争议。血清抗念珠菌抗体(血清沉淀素、凝集素等)的测定有助于诊断,肾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血清沉淀素的阳性率高,也有假阳性存在。

八、鉴别诊断

本病常需与普通细菌性尿路感染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男性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或女性的导尿标本尿真菌培养阳性。当本病出现肾绞痛、肾盂积水时,应注意与泌尿系结石相鉴别,后者在影像学可见结石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