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427页(2201字)

一、概述

脑蛛网膜炎(arachnoiditis of brain)为颅内非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其病变主要是局限的或弥漫的蛛网膜与软脑膜的慢性反应性炎症,蛛网膜增厚、粘连。

二、病因

脑蛛网膜炎的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可达数十种,尚有些原因不明。

三、分类

根据病程发展不同可有不同组织形态上的改变,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炎症型 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有轻度纤维增生,主要在急性期。

2.纤维型 主要以网状层纤维增生为主,多见于亚急性期。

3.增殖型 主要为内皮组胞增生、多见于慢性期,此型多见。

四、分型

1.斑点型 蛛网膜上散在的白色斑点或花纹。

2.粘连型 蛛网膜呈不规则增厚,并与软脑膜、脑表面及血管、神经呈片状或条索样粘连。

3.囊肿型 在蛛网膜粘连的基础上形成囊肿,内含无色透明脑脊液或黄绿色囊液,囊内可有间隔,囊肿增大,可出现占位效应。

以上三种情况,可同时存在,或以一种表现为主。

五、检查

1.腰椎穿刺 早期可压力正常,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有轻度升高,有脑积水者压力多显着增高。急性期脑脊液细胞数多稍有增加(50×106/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可稍增高。

2.颅骨X线片 可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征或正常。

3.CT扫描 可显示局部囊性低密度改变,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通过扫描可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4.MRI扫描 对颅底、颅后窝显示较CT更清晰,并能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六、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过程,急性、亚急性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全身不适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一般较快即转入慢性期,也有急性期不明显,呈慢性起病者。根据蛛网膜被侵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常被侵犯的部位为颅后窝、视交叉及大脑半球凸面。

七、诊断

脑蛛网膜炎常因为累及部位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各异,且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表现不易作出诊断,需依靠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也有其特点,有助于诊断。

1.患者往往有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颅内、颅外感染,颅脑损伤及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逐渐转为慢性,或开始即为慢性,病程长,多有反复、缓解,可因为感冒、感染、劳累等诱发。

3.局灶症状轻微或呈多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故症状多变。

八、鉴别诊断

1.颅后窝中线型蛛网膜炎需与该区肿瘤相鉴别 颅后窝中线肿瘤包括小脑蚓部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儿童多见,且常为恶性髓母细胞瘤,症状发展快、病情严重,可出现脑干受压征及双侧锥体束征。

2.脑桥小脑角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瘤相鉴别 该区肿瘤多为听神经瘤,此外尚有脑膜瘤及表皮样囊肿。听神经瘤可早期出现听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小脑损害症状;表皮样囊肿早期多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颅骨X线片,听神经瘤可出现内听道口破坏与扩大,脑膜瘤可有颜骨岩部破坏及钙化。CT或MRI扫描可确定诊断。

3.视交叉部位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瘤鉴别 该区最常见肿瘤为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垂体腺瘤绝大多数早期出现内分泌障碍,眼底及视野改变比较典型,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X线平片蝶鞍上可有钙化;该区尚有鞍结节脑膜瘤,表现为视神经慢性受压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这些病变经CT和MRI扫描,均可显示其各自特有的病变表现,可作鉴别和明确珍断。

4.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与大脑半球表浅胶质瘤、血管瘤、转移瘤及结核球等病变相鉴别 这些病变绝大多数可通过CT或MRI扫描,作出明确诊断。

上一篇:硬脊膜下脓肿 下一篇:颅内肉芽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