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非特异性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11页(5041字)

(一)急性膀胱炎

非特异性膀胱炎是泌尿系常见疾病,常为泌尿系感染的一部分或泌尿系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泌尿系外的疾病,如生殖器官的炎症等,亦可致膀胱感染。膀胱炎常伴有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

1.病因 引起膀胱炎的常见因素:①膀胱内在因素,如膀胱内有结石、异物、肿瘤和留置导尿管等,破坏了膀胱黏膜防御能力,易引起继发性膀胱炎;②膀胱颈部以下的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症、尿道狭窄等,引起排尿障碍,失去了尿液冲洗作用,残余尿则成为细菌生长良好培养基;③神经系统受损,如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源性膀胱等)或盆腔广泛手术(子宫或直肠切除术)后,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造成排尿困难而引起感染。

膀胱感染的途径主要是上行性感染,如导尿术或其他尿道内器械操作、性交频数、局部创伤、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等均可使细菌经尿道上行侵入膀胱。女性尿道短而宽直,且因临近阴道和肛门易被污染而发生感染。其次是下行性感染,即继发于肾脏的感染。膀胱感染亦可由临近的器官感染,如阴道炎、子宫颈炎经淋巴传播或直接蔓延所引起。膀胱与皮肤、阴道或直肠形成瘘管时,细菌经瘘管侵入膀胱引起感染。分娩、难产、全身衰弱以及机体免疫防卫功能降低的疾病亦可诱发膀胱炎。也可能因性激素变化,引起阴道和尿道黏膜防御机制障碍而导致膀胱炎。

2.病理生理 非特异性膀胱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膀胱炎时可见黏膜弥慢性充血、水肿,呈深红色。黏膜下层很少有多发性点状出血或淤血,偶见表浅溃疡,表面有时附有脓液或坏死组织,肌层很少受侵犯,病变以膀胱三角区为最明显。慢性膀胱炎时黏膜苍白、粗糙、增厚,表面有时有囊肿,膀胱容量由于黏膜固有层和肌层有广泛纤维组织增生而降低。膀胱周围纤维化是罕见并发症。

3.临床表现

(1)见于女性,多发生于新婚或妊娠期。

(2)病史:常有导尿、应用尿道器械或有临近器官感染、下尿路梗阻及膀胱内病变等病史。

(3)临床表现:多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

1)尿路刺激症状:①尿频、尿急、排尿次数明显增加,每次尿液排出甚少,严重时类似尿失禁,有尿不尽感;②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或耻骨上区疼痛,而于排尿终末时加重。

2)脓尿及血尿:尿液混浊,严重时尿液中有臭味;有时出现血尿,多为终末血尿亦或全程血尿。

3)体征:耻骨上膀胱区轻度压痛。

4)单纯性膀胱炎无全身症状,不发热。

4.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液混浊,有脓细胞和红细胞。

(2)尿菌检查:尿沉渣涂片可找到致病菌;中段尿培养有细菌生长。

5.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本病。

6.诊断标准

(1)突发尿频、尿急及尿痛,耻骨上区不适或疼痛,多无全身症状。

(2)肉眼终末血尿、全程血尿或脓尿。

(3)耻骨上区可有压痛。

(4)尿液镜下检查有红、白细胞或脓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

7.鉴别诊断

(1)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与急性膀胱炎临床表现相似,两者均有尿路刺激症状,尿内有脓细胞和红细胞,尿培养可有细菌生长,但急性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状表现更为显着,膀胱区有压痛,肾区无叩压痛,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而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及腰痛、肾区有叩击痛。

(2)下尿路梗阻性病变:主要指膀胱颈和尿道的梗阻病变,如严重包茎、尿道外口狭窄或后尿道瓣膜、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纤维性变或癌变等,初期表现尿频伴尿急、尿痛,与急性膀胱炎表现相似。但下尿路梗阻性病变多见于男性,随着梗阻程度的发展,则出现排尿时间延长、尿流变细、尿不尽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如继发感染或结石时,尿频症状更为明显。尿道、膀胱造影可明确梗阻部位、原因和程度。

(3)间质性膀胱炎:有明显尿频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症状相似,但其为痛性膀胱疾病。膀胱充盈时有剧痛,耻骨上膀胱区有明显疼痛与压痛,可触及饱满的膀胱。尿液清晰,尿常规检查多数正常,极少脓细胞,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可资鉴别。

(4)嗜酸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嗜酸性膀胱炎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发展;尿液检查示有嗜酸性粒细胞,膀胱黏膜活组织检查显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以此可助鉴别。

(5)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血尿等与急性膀胱炎症状相似,但其为少见的膀胱上皮增生性病变。B型超声检查可显示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或膀胱壁增厚等非特异性征象,膀胱镜检查和黏膜活组织检查可资鉴别。

(二)慢性膀胱炎

1.临床表现

(1)多见于女性,常为继发感染。

(2)病史:多有泌尿系其他疾病病史,部分患者有急性膀胱炎病史。

(3)症状:病程较缓慢,尿路刺激症状较轻,但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膀胱容量减少显着者,尿频加剧;有尿路梗阻者,则排尿困难,此外,尚有膀胱膨胀时疼痛的症状,肉眼血尿较少见。

(4)体格检查:耻骨上区可有压痛。

2.检查

(1)尿常规检查:可持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可有少数脓细胞。

(2)尿菌检查:尿沉渣涂片和中段尿培养可查到致病菌。

3.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本病。

4.诊断标准

(1)有急性膀胱炎发作史。轻度尿频、尿急及尿痛。

(2)尿常规检查持续有红、白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

(3)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黏膜苍白,血管减少,或有滤泡状、水囊状、肉芽状改变。

(4)必要时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5)膀胱造影可见膀胱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

5.鉴别诊断 结核性膀胱炎一般继发于肾结核,起病缓慢,有尿路刺激症状,与慢性膀胱炎表现相似。结核性膀胱炎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可表现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尿路刺激症状逐渐加重,而且症状较顽固,一般抗炎治疗无效。常见的血尿多为终末血尿,脓尿多为米汤样混浊,可混有血丝或脓血尿,普通尿培养阴性,24小时尿液浓缩可查到结核杆菌;静脉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多有破坏性病变。

(三)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也称囊性膀胱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膀胱上皮增生性病变,近几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不同性别的成人和儿童均可患病。

1.病因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胚胎残余的发展和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所致。从胚胎发育来说,膀胱和直肠均来源于原始的泄殖腔,可能有异位胚胎残余遗留,转化成腺体成分。因此,有推测腺性膀胱炎是胚胎残余发展的结果。亦或因长期尿路感染、膀胱结石或尿路梗阻以及膀胱外慢性炎症等慢性刺激因素所致。

2.病理生理 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口周围,腺性膀胱炎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腺癌,也可与腺癌并存,也有认为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对本病应长期随访、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及膀胱可疑病变组织活组织检查。

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①滤泡样水肿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或绒毛样增生,临床上以此型为常见;②乳头状瘤样型,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物,黏膜充血、水肿,容易误诊为乳头状瘤;③慢性炎症型,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④黏膜无显着改变型,黏膜大致正常,此型较易漏诊。

腺性膀胱炎的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是黏膜固有层中存在Brunn巢、囊和腺体,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性膀胱炎的腺体可分为3种类型:移行上皮型;肠腺型;尿道或前列腺型。儿童患者的早期典型变化则是黏膜下层的淋巴聚积。

3.临床表现

(1)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常有膀胱慢性炎症、结石、肿瘤或膀胱出口梗阻等病史。

(3)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排尿困难。

4.检查

(1)X线检查:静脉尿路造影可表现为膀胱占位性病变或肾积水。

(2)B超声检查:可显示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等非特异性征象,并可确定病变部位、大小及其并发症或继发性损害,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随访。

(3)待异性红细胞粘连试验:可检测病变黏膜上皮细胞上A、B、O(H)表面抗原有无缺失,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膀胱镜检查及其黏膜活组织检查:根据病变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可明确诊断。

5.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本病。

6.鉴别诊断

(1)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与腺性膀胱炎表现相似,但前者尿路刺激症状更为显着,后者B型超声检查可显示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可助鉴别。

(2)间质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与腺性膀胱炎相似,两者均有尿路刺激症状,但间质性膀胱炎为痛性膀胱疾病,表现有日夜尿频,在膀胱充盈时有剧痛,排尿后减轻为特征性症状,耻骨上区、膀胱区有明显疼痛,触及饱满的膀胱,并有压痛,主要依靠膀胱镜检查和黏膜活组织检查鉴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