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稿)(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527页(54474字)
七月下旬,我们根据主席杭州谈话的指示精神,对原来初步设想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作了修改和调整。在向总理汇报之后,我们即遵照总理指示,分别到各大区征求了意见。回北京后,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作了修改和补充。但是,计划的安排,问题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有些问题还搞得不很清楚,有些安排可能还不够妥当,有些问题的提法可能还不够准确,有些数字还有待于进一步核实。现在粗略分以下十个问题,作综合汇报。
这十个问题是:
一、方针、任务
二、基本建设
三、农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四、在科学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五、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六、人民生活
七、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八、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
九、十五年远景的设想
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暂缺)
一、方针、任务
我国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际范围内,同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斗争,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战争,正在逐步扩大,战火已经烧到我国的大门口。我们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遵循主席的战略思想和考虑战争、灾荒、人民三个因素的指示,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从当前国内外形势出发。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我们初步考虑是:
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加快三线建设是主席在一九六四年提出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遵循主席的指示,突出三线建设,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把三线的国防工业,原料、材料、燃料、动力、机械、化学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地建设起来,使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这是关系着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全局、关系国家安危、关系世界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解决长远和当前战略任务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一定要把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采取坚定的态度,那末,就会犯方针性的错误。从长远来说,把三线建设起来,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建设上的战略布局,就既可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又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建设三线的同时,必须搞好一、二线的生产建设。
一、二线要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为三线建设出人、出技术、出材料、出设备。一、二、三线要互相促进。正在建设的包头、武汉、太原三大钢铁基地,应当集中力量,尽早建成。为一、二线现有企业继续发展所必需的铁矿、煤矿、油田、森工和电站的建设,该上的还是要上。同时,要加强小三线的建设。
一、二线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为三线建设做出先进的工厂设计,提供新的技术装备,积极帮助三线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骨干,使三线建设从一开始就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比较显着的提高。一九六五年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将要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份的水平。这是我们进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国的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很大,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生产还不稳定,地区不平衡、年度不平衡、作物不平衡。备荒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业的丰歉,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关系极大。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不论是三线地区,还是一、二线地区,都应当继续发扬大寨精神,加强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试验和推广,逐步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力争农业生产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在计划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做好应付灾荒的准备。
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比较低的,不论是吃的方面,穿的方面,或者用的方面,家底子都比较薄。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增加国家积累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积累应当有所增加。但是不能增加过多,建设的规模不能过大,以便保证城乡人民的生活逐年有所改善。
在处理国家同农民的关系上,要认真执行毛主席提出的藏富于民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农民负担,稳定粮食的征购任务。同时,适当提高粮食和一部分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适当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使集体经济的积累、农民的收入和粮食的储备逐步有所增加。
藏富于民,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而且有利于备战、备荒。这个政策,是同毛主席的人民战争这个伟大的战略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全面考虑战争、灾荒、人民这三个因素,既安排好备战、备荒的需要,又安排好人民生活的需要,把人民的长远利益同当前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好地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保证计划的胜利实现。
二、基本建设
第一,基本建设规模和投资安排。
主席指示,第三个五年建设规模安排800亿元到900亿元,总理建议,先按850亿元安排,留50亿元的机动。
各个大区、各个部门,对于这个总的建设规模都表示赞成,并且对于他们原来设想的建设规模做了一些压缩。但是,对于分部门、分地区的投资,许多方面都感到安排少了。大致计算,部门和大区要求增加的水利、化肥、棉纺织、制糖、煤炭、电力、公路、铁路、邮电等方面的投资,约为100多亿元。这些要求,从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来看都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综合平衡来看,就不可能全部满足。如果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势必扩大建设规模。
毛主席指示我们,计划要考虑战争、灾荒、人民这三个因素,基本建设规模不能搞得过大,必须留有余地;规模小一些,少搞些项目,才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是主席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事实证明,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办,我们的建设事业就可以多、快、好、省。反之,违背毛主席的指示,把建设规模搞得过大,超过客观的可能,就必然欲速则不达。
第三个五年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必须争取时间,把国防和三线的主要东西搞起来。要从备战的需要出发,来考虑各项建设的安排。建设的重点必须突出,但是不能过分突出,脱离一般;同时,一般必须适当照顾,但是不能样样照顾,分散力量。
按照上述考虑,我们对各部门、各地区提出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研究,作了初步平衡,各部门、各地区的投资数如下:
国防工业87亿元,平均每年十七亿四千万元(1965年计划为十二亿三千万元)。
小三线17亿元(1965年的投资为三亿八千八百万元)。
重工业408亿元,平均每年八十一亿六千万元(1965年计划为六十三亿三千七百万元)。
轻工纺织三十七亿五千万元,平均每年七亿五千万元(1965年计划为六亿六千二百万元)。
交通运输133亿元,平均每年二十六亿六千万元(1965年计划为二十七亿三千万元)。
农林水120亿元,平均每年24亿元(1965年计划为二十二亿零七百万元)。
财粮贸15亿元,平均每年3亿元(1965年计划为二亿五千九百万元)。
文教科学22亿元,平均每年四亿四千万元(1965年计划为四亿二千六百万元)。
城市建设6亿元,平均每年一亿二千万元(1965年计划为一亿五千四百万元)。
其他部门四亿五千万元,平均每年9000万元(1965年为二亿六千八百万元)。
第二,各部门主要建设内容
(一)国防工业部门,投资87亿元(详见附件)。
(二)重工业部门,投资408亿元。
1.钢铁工业,投资57亿元。
主要是建设三线钢铁工业基地和解决国防工业需要的钢材品种。
具体的安排是:
(1)建设攀枝花、酒泉两大钢铁基地,投资十八亿一千万元。
攀枝花,建设规模为年产钢100万吨,铁110万吨,铁矿石1350万吨,主要钢材品种是重轨、大型型钢和大型炮弹钢。第三个五年内建成兰家火山铁矿及相应的选矿厂500万吨,沪沽富铁矿70万吨,一座焦炉、一座高炉以及相应的辅助工程。1970年可以出铁。全部工程,预计在1972年基本建成。
酒泉,建设规模为年产钢、铁各150万吨,铁矿石800万吨,主要钢材品种是特厚板、装甲板、不锈板、中板、薄板。第三个五年内建成桦树沟铁矿500万吨、一座焦炉、一座高炉,1970年可以出铁。全部工程,预计在1972年或者1973年建成。
(2)在西南、西北,建成为国防工业服务的迁建和续建的重庆、昆明两个钢铁厂,四川江油、重庆、贵阳、西宁四个特殊钢厂,宁夏石咀山、四川江油两个金属制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遵义薄板厂,和六个配套项目,投资共15亿元。
这些项目,大部分在一九六八年前陆续建成,一部分在1970年建成。它们主要生产地面武器用的枪、炮钢,炮弹钢和枪弹钢,轻型坦克用的装甲板,飞机用的高温合金,以及各种口径无缝钢管、中板、薄板、桥梁钢、型钢和重轨等等。1970年,钢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60万吨左右。
(3)续建武钢、包钢、太钢,五年投资十八亿五千万元(另动用库存设备3亿元)。这三个企业的第一期工程,已经花掉投资三十一亿五千万元,第三个五年再花二十一亿五千万元,就可以建成年产钢380万吨的规模。
1965年这三个企业共生产钢约140万吨,按照初步安排,从1966年到1970年每年可以增加钢产量50万吨左右。这就是说,第三个五年钢产量的增长,有一半多要靠这三个企业。特别是在品种上,武钢建成二米八中板轧机,可以生产装甲钢板、锅炉、造船、桥梁和建筑用的中厚钢板56万吨;包钢建成初轧机、大型轧机和大型无缝管轧机,可以生产65公斤的重型钢轨,大型钢材,国防尖端用的400毫米的大口径合金无缝钢管;太钢建成万能轧板机(年产薄板、中板36万吨)、二米三和一米七的两套冷轧板轧机(年产薄板25万吨)、七百毫米二十辊冷轧带钢轧机(年产2万吨),可以生产国防尖端用的宽冷轧板和厚度在零点一毫米以下的极薄带钢等。
(4)建设一、二线的河北水厂、江苏梅山、海南岛、马鞍山凹山等铁矿和辅助原料矿、铁合金厂、湘潭的钢丝绳厂等,五年投资五亿元。
按照上述设想,武钢、包钢、太钢加上三线的搬迁续建项目建成之后,1970年二线和三线的钢产量可以达到600万吨左右,在品种上可以代替鞍钢和上海。
这样安排,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布局问题,攀枝花、酒泉摆开了;二是品种问题,1970年可以形成一个比较齐全的品种系列。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建设规模按1970年生产1600万吨钢安排的,水平比较低,有些有条件建设的小型钢铁厂,投资安排得少,一线的增产措施投资也安排得比较少;二是为第四个五年生产发展所做的准备比较少。一般地说,钢铁基地的建设周期大约要六、七年,如果第三个五年后期不上新项目,在攀枝花、酒泉1972年建成后,1973年再没有投产的新基地了。
准备采取的措施:
(1)以鞍钢作为试点,把基本折旧费留一半给企业,作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投资。这样办,第三个五年内,鞍钢现有年产5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可以发挥出来,品种可以增加,质量可以提高。
(2)地方的中小型钢铁厂,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四个大区要求恢复和建设四十二个,我们已经在小三线投资中安排了吉林通化、河北承德、山西长治、山东沂蒙、安徽大别山、江西新余、湖南涟源、广西德胜和新疆“八一”等九个项目。还准备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在年度计划中根据可能再作补充安排。
(3)为第四个五年生产发展作准备的牛郎坝和黔西钢铁厂,列为预备项目,在1968年以后视情况再定。
(4)有四套准备进口的轧钢机,因尚未签订合同,没有列入计划,拟列为预备项目,共需投资八亿元。这四套轧钢机是:一米七的连续轧板机(生产能力为150万到250万吨),电镀锡冷轧薄板机,一米二的20辊冷轧带钢机和3500吨的快速挤压机。
2.有色金属工业,投资40亿元。
主要是建设铜、铝、镍等常用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开采、冶炼和加工工业,以增加品种和改变布局,更好地为国防、备战和建设服务。初步安排,铜的投资为七亿四千七百万元,铝的投资为五亿五千万元,镍的投资为三亿四千万元,钛、铝、硅、锗、铝、铌等稀有金属的投资二亿九千万元,有色金属加工八亿一千万元,其他有色金属(铅、锌、锡、钼、汞、黄金等)七亿五千六百万元,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地质勘探等的投资五亿元。
主要建设项目有:四川西彭乡和陇西两个铝加工厂,白银铜加工厂和十一个稀有金属项目,以及白银和云南地区两个铜基地,贵州铝基地和宁夏甘肃两个铝电解厂,甘肃金川的镍基地,白银厂、云南个旧两个综合利用项目。第三个五年内建成这些项目,三线地区就可以生产飞机所需要的铝板、大型铝锻件,尖端工业所需要的铝材,以及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稀有金属材料。
在一、二线地区,主要建设长江中下游的大冶、铜陵、东乡等富铜矿,广东凡口的铅锌矿,吉林磐石的镍矿等。
五年内十种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钨、锡、钼、汞、锑)的建设规模共66万吨,建成55万吨,其中三线地区24万吨。
按上述安排存在的问题:
(1)有色金属的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初步计算,1970年铜的需要量为27万吨左右(包括储备1万吨左右),生产十五万五千吨,加上杂铜两万五千吨还缺9万吨。这就是说,1970年有1/3的铜还要依靠进口。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已经具备建设条件的矿山(共九个项目,投资二亿四千万元,其中四个铜矿,建设规模为二万二千吨),由于投资的限制,未能安排建设。
(2)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做准备的建设安排的太少。
3.煤炭工业,投资五十亿元。用于:
矿井30亿零2400万元,洗煤厂二亿六千八百万元,机械制造厂、机修厂6800万元,铁路专用线和供电工程四亿四千万元,地质勘探1亿元,生产井(简单再生产)七亿七千四百万元,其他投资(包括未分区建井规模四百万吨的投资)三亿二千六百万元。
五年建井总规模为一亿一千七百万吨,移交生产7000万吨。
三线地区,建井规模为3550万吨,移交生产2300万吨。
在西南建设的主要矿区有:
贵州六枝矿区,建井规模150万吨,第三个五年全部移交,投资一亿零五百万元;
盘县矿区,建井规模57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270万吨,投资二亿七千五百万元;
水城矿区,建井规模48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360万吨,投资二亿五千万元;
四川芙蓉山矿区,建井规模42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330万吨,投资一亿三千七百六十万元;
云南宝顶山矿区,建井规模225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35万吨,投资一亿零四百万元。
在西北建设的主要矿区有:
宁夏石咀山矿区,建井规模90万吨,1971年移交,投资2930万元;
石炭井矿区,建井规模231万吨,第三个五年全部移交,投资一亿一千四百五十万元;
汝箕沟矿区,建井规模27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50万吨,投资1亿元;
新疆哈密矿区,建井规模15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60万吨,投资9440万元;
青海大通矿区,建井规模75万吨,第三个五年全部移交,投资2370万元;
甘肃靖远矿区,建井规模21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30万吨,投资5740万元;
陕西蒲城矿区,建井规模300万吨,第三个五年全部移交,投资8440万元。
一、二线,建井规模为7750万吨,移交生产4700万吨。
在东北主要是建设以下五个矿区:
辽宁铁岭法库矿区,建井规模315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65万吨,投资9930万元;
苏家屯矿区,建井规模18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60万吨,投资4000万元。
黑龙江鹤岗矿区,建井规模120万吨,第三个五年全部移交,投资5550万元;
双鸭山矿区,建井规模18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45万吨,投资6070万元;
勃利矿区,建井规模126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96万吨,投资4220万元。
在华东建设的主要矿区有:
安徽淮北矿区,建井规模486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300万吨,投资一亿一千九百四十万元;
山东肥城矿区,建井规模12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60万吨,投资2660万元;
兖州矿区,建井规模57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20万吨,投资一亿六千七百一十万元。
江西乐平矿区,建井规模72万吨,第三个五年全部移交,投资2200万元。
在中南建设的主要矿区有:
河南新密矿区,建井规模27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50万吨,投资8370万元;
义马矿区,建井规模18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20万吨,投资5200万元;
平顶山矿区,建井规模45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390万吨,投资二亿零一百二十万元;
在华北区主要是扩建以下两个矿区:
河北开滦矿区,建井规模33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50万吨,投资一亿四千零十万元;
北京京西矿区,建井规模240万吨,第三个五年移交120万吨,投资一亿零七百六十万元。上述建设规模,加上现有矿井的生产能力,1970年的煤炭产量,煤炭部计算可以达到二亿八千万吨,我们计算可以达到二亿九千万吨。
1970年的煤炭需要量,各大区提出的数字是三亿二千八百万吨;我们根据现在拟定的各项工业生产指标计算,大约为二亿九千多万吨,如果考虑到各行业、各地区可能超产的因素,则需要3亿吨左右。
按煤炭部提出的二亿八千万吨的生产指标计算,同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的生产指标所需要的煤炭比较,大约相差1000多万吨;如果把超产因素所需要的煤炭考虑进去,相差2000万吨左右。按我们设想的二亿九千万吨的生产指标计算,同时考虑到超产因素的需要,还差1000多万吨。
为了解决煤炭的供应不足,我们意见:
(1)在华北增产一些原油,在四川地区多开发一些天然气。
(2)加快正在建设的水电站的进度,争取早投产、早发电。
(3)选择一批资源条件比较清楚、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型煤矿井和地方小煤窑,规模为1000万吨到1500万吨,争取在明后两年开始建设,1968至1970年先后移交生产。需要增加投资5亿元,拟列为预备项目。
煤炭工业的布局,看来问题比较大,特别是历史上存在的北煤南运问题。由于生产发展,运量不断增加,缺煤省区担心在战时交通被破坏的情况下,工业有停产的危险。这次各大区开会,在这方面反映比较强烈。华东区要求增加建井规模802万吨,中南区要求在江南各省增加建井规模310万吨,东北区要求在南部增加建井规模233万吨,西北区要求增加建井规模626万吨,以上四个大区要求增加的建井规模共约2000万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是:
煤炭部准备在第三个五年内开发山西的古交和朔县两大矿区,建井规模共930万吨,投资3亿元。我们意见暂时不上这两个项目。其理由:一是包钢、武钢、太钢三大钢铁基地第三个五年所需的焦煤,可以解决,第四个五年初期主要是建设西南和西北的钢铁基地,这个地区的焦煤需要量不会大量增加;二是开发这两个矿区,将增加北煤南调的数量,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拟用古交和朔县矿区减下来的投资,在中南、华东、东北、西北缺煤地区增加一些中小型矿井。初步设想,中南区增加210万吨,华东增加150万吨(其中110万吨由煤炭部尚未分地区的建井规模中调剂),东北增加280万吨,西北增加3百万吨。这样调整是否得当,还要同煤炭部进一步商量。
4.石油工业,投资35亿元。
安排三个重点:一是开发以山东东营地区为中心的华北油田;二是在四川地区开发天然气;三是进行大庆油田第二阶段开发。
(1)华北油田,投资10亿元,五年内钻井1300口,建成年产500万吨原油的规模,并对京、津、渤海等地区继续加强区域勘探工作。
(2)四川油气田勘探,投资九亿六千万元,重点开发川南的气田,五年打气井五百口,保证1970年生产天然气50亿立方米;建设输气管干线1230公里,供应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地区的工业用气。同时在四川地区打石油探井100口,力争发现深层油田。
(3)大庆油田,投资2亿元,五年打井1600口左右,使原油的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吨。
(4)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投资一亿三千万元,新增原油生产能力50万吨,1970年达到150万吨。
(5)炼油厂建设,投资6亿元。在山东和湖南等地区新建三个150万吨的炼油厂。另外,为适应战时需要,安排三套100万吨的可以快速安装的炼油装置。
(6)储备油库,投资2亿元,在二、三线地区建设油库150万立方米,储油100万吨。
大致计算,1970年全国至少需要原油2000万吨。按照上述安排,1970年计划生产原油1850万吨,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解决原油的不足,和减轻煤炭的一些压力,石油建设拟列7亿元的预备项目,增加二、三百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增加2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
5.电力工业,投资90亿元。
初步安排,五年装机990万千瓦,1970年发电1100亿度。
在三线地区,建设四川的龚咀、映秀湾、花溪河和磨房沟,云南的以礼河、绿水河,贵州的猫跳河,甘肃的刘家峡、盐锅峡,陕西的彭家湾等十个水电站,以及二十八个火电站和泸州地区的天然气电站。五年装机352万千瓦。
在一、二线地区,建设浙江的七里垄、新安江,湖南的柘溪,辽宁的桓仁,吉林的云峰,安徽的陈村,广东的南水,广西的西津等16个水电站和56个火电站。五年装机629万千瓦。
按上述安排,存在的问题:
(1)地方认为,不能适应需要。六个大区提出增加装机200万千瓦,我们调整了建设项目,增加装机40万千瓦以后,还不足160万千瓦,约需投资14亿元。
为了给工业超产留出余地,准备列100万千瓦的预备项目,需投资9亿元。
(2)水利电力部原来准备建设四川的金矿、龙溪、宝珠寺,贵州的乌江渡、天生桥、罗家寨,云南的西洱河等水电站。为了缩短水电站的建设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我们意见,这些项目可以缓建。水电部已经同意。
(3)河北的紫荆关水电站,投资二亿一千万元,装机20万千瓦,水电部的意见,为了担负一部分京津唐电网的高峰负荷,要求建设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这个水电站在枯水季节,可靠的出力只有一万八千千瓦,很不经济,可以不建。
江西柘林或万安水电站,水电部意见列为正式项目。
我们认为,这两个水库较大,淹没较多,先作勘察设计工作,列为预备项目。
东北的吉林白山水电站和北兰火电站,水电部意见列为正式项目。我们认为,由于建设方案尚需研究,列为预备项目。
以上几个电站的建设问题,我们暂时保留了部分投资,作为待定项目,准备继续和水电部研究。
6.机械工业,投资42亿元,其中第一机械工业部35亿元,第八机械工业部7亿元。
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建设重点是:
(1)为军工和冶金、电站服务的项目,主要有制造尖端工业设备和发电设备的一套西南发电设备厂和东风电机厂;制造大型火炮、飞机锻件和轧钢机的德阳重机厂;重庆地区为常规武器配套的项目;为七机部配套的地面装备和装备军队的各种车辆、工程机械,以及飞机、舰艇、坦克配套项目。
(2)机床工业,在四川、贵州、宁夏、陕西、鄂西安排了八个机床总厂,主要生产精密机床、磨床、组合机床、铣床、镗床、齿轮加工机床、仪表机床、锻压设备、砂轮、量具刃具等短线产品。
(3)汽车工业项目:新建第二汽车厂(拟建在湘江)、建设规模为年产载重汽车十万辆,第一期建成5万辆;新建西南汽车厂,年产重型汽车1050辆;扩建长春汽车厂,由年产三万三千辆达到六万三千辆,产品型号也有所增加;续建北京吉普车厂,西北、西南两个改装车厂。
(4)仪器仪表工业,在四川、贵阳、甘肃、宁夏、湘西、陕西建设六个仪表生产基地。
此外,建设四个工程机械厂和一些生产轴承、电机、电器、电工材料、标准件等配套产品的项目。
八机部,主要建设:
为国防配套的海军用柴油机、工程兵用操舟机、吉普车发动机和雷达配套用汽油机等四个项目,投资6300万元;
为工程机械、发电机组配套用的大马力拖拉机,柴油机,小汽油机等十八个项目及措施性投资二亿七千一百万元;
为农业服务的建设项目,投资三亿六千六百万元,除了安排长春、南昌等拖拉机厂的收尾工程以外,主要是安排当前农业迫切需要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马力柴油机、排灌机械、喷雾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五年新增小马力柴油机生产能力60万马力,手扶拖拉机生产能力5万台。
大型拖拉机厂的生产和建设问题。现在全国大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为二万三千台。第三个五年建成长春、南昌两个厂,1970年的生产能力将达到三万二千台。按照生产能力计算,五年总计可以生产13万台。在第三个五年内,由于购买拖拉机的投资和原材料不足,我们先安排生产大型拖拉机九万一千台。八机部要求安排洛阳拖拉机厂转产35马力轮式拖拉机的改建工程。这样,大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还要增加。我们认为,洛阳拖拉机厂的改建方向,应当是多线产品,多生产一些国家需要的柴油机和工程机械等,不宜转产轮式拖拉机。
7.化学工业,投资42亿元。
(1)化肥,投资十二亿四千八百万元,包括自筹资金建设的化肥厂在内,五年新增氮肥能力700万吨,磷肥能力160万吨,钾肥能力10万吨。主要建设项目有:续建四川泸州和自贡、云南开远、贵州都匀、陕西兴平、河北石家庄、北京石景山、河南开封、江西南昌等氮肥厂;新建四川长寿、湘西、鄂西、大庆、内蒙等氮肥厂;恢复建设山东济南、湖南株洲氮肥厂。
此外,拟用农垦部自筹投资安排新疆建设兵团氮肥厂;拟用地方自筹资金安排河北宣化、山西晋城、云南宣威、陕西宝鸡、甘肃、宁夏等氮肥厂。
小型氮肥厂,用地方自筹资金安排年产七千吨的小合成氨设备45套,年产3000吨的小合成氨设备120套。
磷肥,重点是建设开阳(规模300万吨,分两期建设)、昆阳(一期规模200万吨)两个大型磷矿;云南、贵州、广西的重过磷酸钙厂和开封的硝酸磷肥厂等生产新品种的项目。
(2)橡胶工业,投资五亿七千万元。重点建设以石油气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兰州、长寿、大庆、华北和中南的合成橡胶厂,五年新增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七万七千吨,在西北、中南建设以卡普隆和钢丝作帘子线的轮胎厂,新增轮胎生产能力150万套。
(3)医药,投资一亿七千万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安排中型项目八个,新增生产能力:抗菌素540吨,磺胺1500吨,解热药1600吨,维生素100吨等。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南、西北可以配齐84种军民通用的药品(1965年有25种),这样布局就比较合理了。
(4)农药,投资一亿五千万元,新增原药生产能力9万吨。主要是扩建江苏苏州、浙江衐州、湖北葛店化工厂的农药车间,新建四川、宁夏农药厂,恢复湖北沙市和内蒙呼和浩特农药厂。
(5)塑料,投资二亿五千万元,建设规模12万吨,新增能力八万一千吨,其中不用电石作原料的新品种塑料生产能力四万一千吨。
(6)合成纤维原料,投资三亿五千万元,新增能力5万吨,其中不用电石作原料的品种为三万九千吨。重点建设兰州的丙烯腈、聚丙烯和中南的聚酯树脂三个新技术进口项目。为解决军用和轮胎帘子线所需的卡普隆纤维原料。在太原、四川建设两个年产5000吨卡普隆的原料车间。为了综合利用大庆石油气,安排了一个一万吨的丙烯腈车间。此外,还在贵州安排了一套规模一万吨的维尼龙原料工厂。
(7)基本化工原料,投资四亿九千万元,五年新增烧碱能力十一万七千吨,纯碱13万吨,醋酸二万一千吨,丁醇和辛醇三万四千吨,电石二十六万二千吨等。
(8)国防化工,投资六亿五千二百万元,大中型项目十五个。主要是生产高能燃料和炸药原料等的工厂。按照以上安排,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我们已经安排的化肥项目以外,各大区要求再增加3000吨和7000吨的小合成氨厂149到174套(华北22套,东北26到41套,华东33套,中南34套,西南26到36套,西北8套),增加大中型合成氨厂的生产能力四十五万五千吨,磷肥生产能力360万吨。照此计算,1970年化肥产量将达到2517万吨到2567万吨,超过我们的设想指标700万吨以上。由于煤、电平衡不下来,1970年的化肥产量只能安排1800万吨,基本建设项目不能增加。在年度执行中,如果煤、电和投资有可能,再争取多搞一些。
(2)电影胶片,文化部要求生产一亿八千万米,按现有生产能力只能生产一亿三千万米,不能满足需要。化工部要求在西南新建一个5000万米的胶片厂,这次未列入计划。
此外,地方要求建设的上海高桥化工厂,抚顺石油二厂的石油气综合利用(生产丙烯腈)项目,中南糖蜜副产酒精的综合利用项目,因投资不足,未列入计划。
8.森林工业,投资29亿元。
集中力量开发大兴安岭、金沙江林区和其他重点林区,五年新增木材生产能力291万立方米,到1970年末达到3874万立方米。其中:
东北、内蒙林区,续建十六个林业局,五年内新增能力230万立方米;新建两个林业局,新增能力52万立方米。
大兴安岭林区新建四个林业公司,新增能力271万立方米。
金沙江林区,新建十个林业局,新增能力87万立方米。
白龙江林区新增能力40万立方米。
南方各省,五年内新增能力211万立方米,主要是建设闽西北、干南、湘西、湖北神农架(在鄂西地区)等林区。
积极发展木材综合利用,五年安排投资三亿六千万元。重点发展纤维板,五年内新增能力十万零七千吨。此外,刨花板新增能力二万一千立方米;建设强韧包装纸板厂三个,新增能力3万吨;人造纤维浆粕厂3个,新增能力6000吨。
主要问题是:
(1)大兴安岭林区的建设进度,比中央批准的方案推迟。中央批准的方案,1970年生产木材三百二十万到五百万立方米,现在安排新增能力271万立方米,可以生产木材200万立方米。
(2)金沙江林区的开发进度也将放慢。原设想1970年以前完成第一期开发工程,建设13个林业局,新增能力148万立方米,1970年生产木材130万立方米。现在安排建设10个林业局,新增能力87万立方米,1970年生产木材60万立方米。
(3)为第四个五年的发展作的准备不够。1968年以后安排建设的新林业局很少,同时,有一些老林业局要停产,因此,1970年以后生产能力可能下降。
(4)四川等省提出的发展木材综合利用的投资,没有安排。
9.建筑材料工业,投资13亿元。
重点保证水泥厂的建设和三线地区对砖瓦砂石的需要。五年建设的大中型项目有:水泥厂20个,玻璃和玻璃纤维厂7个,非金属矿8个,陶瓷厂1个,新型材料厂4个。
水泥生产能力,五年新增509万吨,1970年底达到2300万吨(其中小厂能力469万吨)。除宁夏、西藏外,各省、区都将拥有大中型水泥厂。
平板玻璃生产能力,五年新增240万箱,1970年达到1050万箱。
砖瓦砂石等地方建筑材料,共安排投资3亿元。
此外,还安排了建工部购置施工机械和施工基地建设投资4亿元;地质部购置勘探机械和工厂建设投资3亿元;劳改工业投资3亿元,主要用于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山等建设。
(三)轻纺工业,投资三十七亿五千万元。
1.轻工业、投资17亿元,重点安排以下几个方面:
国防配套项目,投资一亿九千万元,安排了军工用纸,飞机、坦克等用的钟表和特种甘油等的建设。
纸及纸板投资八亿二千万元,五年新增生产能力46万吨,主要是增加纸袋纸、强韧纸板、工业技术用纸、文化用纸、油毡原纸等五个短线品种的生产能力。
制糖工业,投资二亿二千万元,新增机制糖能力32万吨,1970年生产糖220万吨(其中土糖70万吨)。
为适应备战需要,调整原盐布局,安排了吉兰太盐场,应城盐矿,自贡盐井和一平浪盐矿等项目,投资一亿七千万元,新增原盐生产能力170万吨。
轻工机械,投资1亿元。主要安排了西安、合肥和湖南冷水滩三个轻工机械厂的建设。
新技术项目投资一亿三千万元。主要是为援外建设的样板厂等。
第一轻工业部原来安排建设一些手表、自行车、合成洗涤剂、缝纫机等工厂,我们与第一轻工业部商量后,削减了这方面的投资6000万元,加给了制糖工业。
即使这样,制糖能力的增加同第一轻工业部和大区的要求距离仍然较大。我们是按1970生产糖220万吨安排的,大区要求按285万吨安排,第一轻工业部要求按250万吨安排。因投资不足,安排不上去。同时,制糖工业也不宜发展过大。如果按照第一轻工业部的意见安排,需要增加投资2亿元;按照大区意见安排,需要增加投资四亿五千万元。
造纸,第一轻工业部意见1970年生产250万吨,比我们安排的230万吨多20万吨。如果按照第一轻工业部的意见安排,需要增加投资2亿元。
(2)纺织工业,投资20亿元,具体安排是:
重点建设棉纺织工业,五年新建棉纺锭180万枚,加上相应的织布、印染、针织及纺织机械厂等,共投资八亿八千二百万元。到1970年末,棉纺锭将达到1163万锭。
安排了加工蓖麻茧的绢纺织厂,五年建设绢纺锭10万枚(1965年为二万五千枚),投资一亿五千二百万元,到1970年可加工茧皮16万担。
为国防配套的建设,五年投资3600万元。主要项目是降落伞绸厂,军用毛毡厂等。
为了掌握化学纤维主要品种的生产建设技术,建设两个年产8000吨的聚丙烯腈纤维厂,一个年产1万吨的维尼纶纤维厂,两个年产5000吨的粘胶强力丝厂,一个年产6000吨的聚脂纤维厂,以及两个年产5000吨卡普纶纤维厂,投资共五亿五千万元。到1970年,化学纤维的生产能力将达到十二万五千吨。
根据原料发展情况,建设3000台织绸机,十万四千枚毛纺锭,1300台麻袋织机,以及纺织机械等,投资共三亿八千万元。1970年织绸能力共达三亿一千万米,麻袋能力共达2亿条。
上述安排,从农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的需要来讲,是紧了一些。纺织工业部要求投资27亿元,我们安排20亿元,差7亿元。其中棉纺差四亿四千七百万元,毛纺、绢纺、化纤、麻袋等差二亿五千万元。纺织部按1970年生产900万件纱,平均纱支24.5支计算,五年要求新建棉纺锭270万枚。我们按平均纱支23.5支计算(多出些普通布,适合工人、农民的需要),五年新建棉纺锭180万枚,也可以生产900万件棉纱。我们认为,农业生产不稳定,有丰有歉,工业的加工能力不能按照最好的收成安排建设。1970年的棉纱产量,可以先按900万件安排。如果棉花生产情况好,可以降低棉纱支数(例如,平均纱支降低0.5支,就可以多生产20万件纱);国家多储备一些棉花;实在必要增加棉纺锭建设的时候,可以在年度计划中安排。
(3)第二轻工业部,要求投资3亿元,我们安排了5000万元,主要用于衡器、皮革加工等方面的建设。
(四)交通运输,投资133亿元。
建设的重点,是西南的铁路,备战公路和备战通讯工程;同时,根据运量的增长,对原有运输线路进行必要的加强。
1.铁道投资93亿元。主要用于:
(1)新线建设,五年铺轨3376公里,投资四十五亿四千四百万元。其中西南地区铺轨1707公里,占新线铺轨总数的一半;投资三十亿零八千万元,占新线投资总额的68%。
在西南地区,1966年建成云贵线;1969年建成成昆线,第三个五年投资16亿元;川汉线全部投资18亿元,第三个五年先安排6亿元。此外,建成攀枝花钢铁厂支线,东川铜矿支线,水城、芙蓉山和盘县煤矿支线,以及开阳和昆阳磷矿支线,共铺轨327公里,投资三亿九千五百万元。
在西北地区,第三个五年建成阳平关至汉中线,铺轨105公里,投资一亿一千七百万元;建成酒泉的镜铁山铁矿和西沟石灰石矿支线,宁夏汝箕沟、甘肃靖远、青海大通和陕西蒲城煤炭支线,共铺轨388公里,投资二亿一千七百万元。
在一、二线地区,第三个五年建成的干支线有:让胡路到通辽、吉兰泰支线、泰安到肥城支线、嫩林线和长林线,共铺轨835公里,投资五亿一千八百万元。建设的联络线有:大虎山至辽阳、安徽符离集到江苏夹河寨、江西沙河到湖北大冶、山东的博山至新泰等,铺轨341公里,并建设潼关黄河桥、武汉长江临时轮渡等,共投资三亿一千万元。
(2)原有铁路加强,投资十一亿九千八百万元。主要加强郑州以西的陇海线、宝成线、成渝线、重庆至赶水线;武汉以南的京广线,黔桂线和这些线路上的有关枢纽。按照这样安排,通往西南的铁路运输能力将达到1300万吨(其中宝成线800万吨,黔桂线500万吨),比1965年增加580万吨。加上长江的水运能力,大体可以担负通往西南的运输任务。
(3)适应1970年铁路货运量7亿吨的需要,购置机车1230台(其中内燃机车750台)、货车三万七千六百辆,连同相应增加的机车车辆修造能力,共计投资二十四亿七千二百万元。
(4)为了发展内燃机车,在西南地区建成一个年产100台的内燃机车厂,投资一亿二千万元。
(5)北京地下铁道,建成石景山至北京火车站(长20.8公里)和一条进山线路,投资5亿元。
根据需要,我们考虑,第三个五年首先建成成昆线。在成昆线的建设高峰过去以后,铁路干线建设的顺序是:川汉线、川豫线、京原线和侯西线。铁路干线要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一条一条地进行建设。
这样安排,遗留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北京到原平线,今年已开工,原列五年投资3亿元,到1972年才能修通,由于投资和施工机械不足,与其每年列一点投资打消耗战,长期不能建成,是否停下来,集中力量先建西南的铁路。
第二,新线建设未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这次到各大区征求意见,地方又提出的线路有:云南的昆明至河口,广通至大理、大理至石鼓,四川金河磷矿支线,兰青线克土至希里沟,乌鲁木齐至独山子,新疆艾维尔沟煤矿支线,长林线延伸到和龙,辽宁铁岭到彰武,辽宁北甸经桓仁到吉林的通化,吉林的烟筒山到白山,江西的贵溪到景德镇,江西新余到广东韶关,和湖南的浏阳磷矿支线,共十四条,2635公里,需要投资十九亿三千万元,因为投资的限制,没有安排。
第三,加强旧线投资安排的不够。铁道部拟在不突破已定的大修折旧率的情况下,把一些属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病害整治和零星工程的投资,改由大修理费解决。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是合理的,准备同财政部研究解决。
2.交通,投资32亿元。主要用于:
(1)国防公路。按照总参交通战备规划小组最近提出的方案,安排新建公路4800公里,改建一万二千八百公里,投资七亿五千万元。
(2)根据援越、援外和外贸运输的需要,对上海、天津、连云港、黄埔等原有港口进行配套,五年增加吞吐能力1000万吨,并购置远洋船七艘四万五千吨,投资二亿四千万元。
(3)发展水运,重点提高长江的运输能力,扩建重庆、上海等港口,增加运输船舶,使进川物资的运输能力,由现在的100万吨增加到300万吨;并进行嘉陵江、汉水、干江等航道的整治工程,共安排投资四亿二千九百万元。
(4)地方交通建设投资13亿元,除修公路以外,主要是购买货运汽车2万辆(另外集体所有制的运输单位购买3万辆)、客车6000辆、轮驳船15万吨(另外集体所有制购置5万吨)。
上述安排,同地方和交通部的要求都有距离。地方交通的投资,各大区要求安排二十二亿七千万元,数量太大,不能满足。交通部要求第三个五年内把金沙江的整治工程建完,直属运输车队增加汽车一万五千辆。我们意见:金沙江的整治工程在技术上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还没有整治的方案,可以列为预备项目,先拿出一些钱进行试验,待技术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再做考虑。直属车队,增加汽车1000辆,不宜增加太多。
3.邮电,投资6亿元。主要用于:
(1)建设十条战略通讯干线,构成全国的战略通讯网,加上各省的通讯干线,共计立杆二万六千公里,架挂铜铝线五万三千对公里,投资三亿一千九百万元。
(2)适应反帝、反修和国际友好往来日益增长的需要,在陕西、四川、乌鲁木齐建设三个国际电台,增加大型发讯机32部,投资5400万元。
(3)购置国际通讯用的无线电单边带设备,投资4000万元。
除了上述安排以外,邮电部意见,在邮电建设上还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一)北京经太原、西安至成都的微波工程需要投资5000万元;(二)石家庄至汉口的载波电缆工程,需投资9500万元;(三)配合三线地区工矿建设的通讯线路,还需投资一亿五千万元。以上三项,由于投资的限制,我们没有安排。
4.民航,投资2亿元。主要用于:
(1)扩建首都机场投资2000万元。
(2)续建广州白云、上海虹桥两个国际机场和成都双流机场,迁建太原机场,扩建西安机场,投资3900万元。
(3)购置发动机80台,教练机37架,投资5320万元,增加通讯导航及地面设备投资4250万元。
(4)为了使涡轮式发动机的修理逐步立足于国内,在四川新建一个发动机修理厂,投资1000万元。
由于投资不足,以下项目没有列入计划:
(1)为了开辟西北国际航线,需要新建的西北张掖机场,和购置远程飞机九架的投资共2亿元。
(2)总参要求民航在西昌地区尽早修建的大型飞机机场,约需投资4000万元。
(3)为工业、农业、林业服务的直升飞机50架,更新现有立——2型飞机十五架,投资7800万元。
(五)农业、林业、农垦、水利、水产、气象部门,投资120亿元。
拟先安排104亿元,保留16亿元待分配。分部门的投资安排是:
水利 60亿元;
农牧业 3亿元;
农机站和修理网 15亿元;
农垦 十一亿七千万元;
劳改农场 二亿九千万元;
华侨农场 7000万元;
林业 8亿元;
水产 2亿元;
气象 7000万元。
主要问题是:
(1)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四个大区要求增加水利投资17亿元。
我们意见,各大区水利投资按1965年水平五年不变,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投资,建议由大区调整。准备从16亿元待分配投资中拿出10亿元加给水利,由中央掌握分配。水利计划,正由水利部拟定方案。
(2)农业机械站和修理网六五年投资15亿元,只能安排购置拖拉机五万六千标准台(农垦部门购置的拖拉机在外)。而八机部要求安排投资25亿元。
我们意见,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应当搞些适合目前农业需要的小型机械,大型拖拉机少生产一些,农业机械站和修理网的投资是否仍按15亿元安排,不再增加。
(3)新疆建设兵团利润3亿元,农垦部要求仍照过去的办法不上交,作为自筹资金,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我们同意。
(六)商业、粮食、外贸三个部和银行的投资15亿元。
商业部:七亿五千万元,安排石油库195万立方米,冷藏库容量10万吨,一般仓库165万平方米。
粮食部:5亿元,安排战备粮库375万平方米(存粮125亿斤),战备食油库容量一亿五千万斤,一般周转粮库60万平方米。
外贸部:一亿五千万元,安排仓库84万平方米,冷藏库容量三万九千吨,加工厂39万平方米。
银行:1亿元。在四川建设一个印钞厂和钞票纸厂,投资7000万元;其余投资用于建设金库、学校及新建银行机构。
以上安排,已经财贸办公室同意。看来,冷库、加工厂和一般仓库可能还打的不足,特别是新工矿区所需要的商业网点和职工宿舍等在长期计划中都没有安排,需要在年度基建投资计划中根据可能作一些补充安排。
(七)文教、科学,投资22亿元。
1.普通教育,投资九亿一千万元。其中补助农村小学、农业中学建设校舍,投资五亿五千万元;增加城市的小学和半工半读中学校舍的建设,投资三亿五千万元。
2.高等教育,投资一亿三千五百万元。其中,在三线地区建设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四所分校,投资2390万元;适当扩建外语院校,并建设一部分来华留学生用房等。
3.卫生,投资四亿四千八百万元。扩建和迁建九个医疗器械厂;在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区扩建县医院和地区医院,战时承担接收伤病员的任务;在三线重点建设地区,建设门诊部50个,增加病床五千张,农村医疗机构投资一亿一千五百万元;建设为农村培养医护人员的学校,投资一亿零六百万元。
4.文化,投资一亿五千万元。安排人民画报印刷厂、第三新华印刷厂、胶印印刷厂等,投资6000万元。此外地方投资9000万元,主要用于图书和课本印刷厂,农村书店、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机械修配厂等的建设。
5.体育,投资8000万元。主要用于国防体育设施和新运会场地的部分建设。
6.广播,投资二亿四千五百万元。其中,中央的备战电台投资二亿零五百万元,沿海各省的备战电台投资3000万元。
7.新华社,投资1100万元,主要安排了乌鲁木齐的电讯转报站等建设。
8.科学,投资一亿六千万元。其中科委6500万元,科学院9500万元。
科委系统的主要建设项目有:续建西南计量分院,新建重庆情报分所和复印科学技术研究所,并在六个省区建设计量检定所,在八个省建设情报分所。
科学院系统主要是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新建和扩建西藏高原综合研究所、西北微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冰川冻土沙漠所、渗流力学所、青海盐湖所等18个研究所,续建上海光机分所,并新建北京天文台。
这样安排,与各部门要求的出入是:
(1)高教部建议第三个五年在26所直属学校新建65个科学研究机构(增加1万名专职科研人员),建设40多个校办工厂,共需投资6700万元。对于高等学校是否要建立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工厂,各方面意见很不一致,需要研究,这次都没有安排。
(2)高教部要求迁建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需投资3181万元,未作安排;另外,老学校扩建投资比高教部少安排2100万元。
(3)为了加强对美洲和对印度、巴基斯坦的广播,广播局要求将对美洲广播台和对印、巴广播台列为预备项目。这两个电台什么时候建设,请中央确定。
(4)地方电台的备战建设,哪些省先搞,哪些省可以不搞,以及如何搞法,广播局还没有具体方案。我们意见第三个五年先搞沿海各省的省级电台,二、三线地区暂时不搞。
(5)新兴力量运动会场地建设,需投资4000万元,体委要求列为专案,1966年开始建设,1967年建成。由于第二届新运会是否要移到中国开,尚未确定,这次我们只为1971年召开的第三届新运会场地的建设安排了1800万元投资。
(6)科学部门要求投资二亿四千万元,我们安排了一亿六千万元,差8000万元。其中,科委差2500万元,要求建设的西南电子计算服务中心和西南仪器使用中心,没有安排。科学院差5500万元。要求建设的5000吨海洋调查船未安排,300吨小船少建两艘;南方天文台只作筹建工作,少安排600万元;科学仪器厂、图书馆缩小规模,少安排790万元。
(八)城市建设,投资6亿元。
投资重点是西南、西北新工业区的建设,具体项目在年度计划中安排。
为了城市防空的需要,上海提出修建黄浦江过江隧道,沈阳提出修建地下铁道。我们都没有安排。
(九)其他部门,投资四亿五千万元。分配方案,在长期计划中不好定,拟在年度计划中看情况安排。
这方面的投资,同各部门的要求相差很大。现在仅是物资部一个部就要求分配投资九亿四千万元。
总起来看,按850亿元安排,虽然同各大区、各部门的要求有距离,有些合理要求照顾不够,但是国防和三线建设的主要项目都安排了,其他方面也有所发展,有些建设可以在年度计划中看情况作补充安排。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留有余地,便于备战、备荒,也便于提前完成。同时,便于解决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建设需要。
2.国家积累少一点,人民的负担轻一点,便于藏富于民。
3.规模小一些,项目安排得紧凑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第三,基本建设项目的安排。
第三个五年计划施工的大中型项目,现在具体提出来的有1475个,五年投资465亿3000万元。这些项目都是初步拟定的,有些项目还可能变动,这里只能看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按部门分:
国防工业383个,投资七十五亿三千万元;
小三线111个,投资八亿四千万元;
重工业686个,投资二百九十四亿三千万元;
轻工业98个,投资14亿元;
铁道、交通、邮电156个,投资69亿元;
农业、财贸、文教、科学和其他部门41个,投资四亿三千万元。
按建设性质分:
续建项目569个,投资二百七十七亿八千万元;
扩建项目155个,投资二十五亿六千万元;
恢复施工的项目38个,投资九亿五千万元;
新建的项目713个,投资一百五十二亿四千万元,其中,国防和小三线375个,投资五十三亿八千万元。
按投资大小分:
五年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670个,投资四十亿六千万元;
五年投资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项目629个,投资一百三十七亿二千万元;
五年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83个,投资六十二亿三千万元;
五年投资1亿元以上的特大项目有93个,投资共二百二十五亿二千万元。
按建设进度分:
五年全部建成投产的项目有1213个;
五年内部分建成投入生产的项目有177个;
要到第四个五年才能建成投入生产的项目有85个。
以上是第三个五年施工的主要项目,但还不是全部施工的大中型项目,有一部分项目在长期计划中暂时还列不出来,或者定不下来,需要在年度计划中逐步补充安排。这类项目是:
一、有些资源条件或者其他建设条件目前尚未摸清楚的,如棉纺锭、丝织、绢纺等项目。
二、有些服务配套的项目,如输电线路、规模较小的电站、油库、仓库等项目。
三、农林水利、商粮贸、文教卫生等由地方安排的项目。
四、水电部直属的大型水利项目(未提出方案)。
这些项目除大型水利项目外,一般都是工程量比较小的中型项目,这类项目第三个五年估计有600个左右,投资约78亿元。
上述两类项目一起计算,第三个五年全部施工的大中型项目约为2000个左右,投资约为540多亿元。由于第三个五年要发展专业化协作,同样的建设规模,项目个数要比过去多一些。例如,第一个五年建设的长春汽车厂,只是一个项目,现在准备建设的第二汽车厂,则分为23个项目。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扩大,第三个五年比过去增加一些项目,也是必要的。
这2000个项目是五年累计施工的项目个数,在年度计划施工的项目,则比五年累计施工项目少得多。第一个五年累计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为1384个,施工最多的1957年是992个;第二个五年累计施工的项目为2882个,最多的1960年是1874个。看来,控制建设的项目数量,要在年度计划中做细致的工作。
第三个五年安排两千个左右大中型项目,从投资比重来看:
第一个五年预算内总投资492亿元,大中型项目投资302亿元,占61.5%;(2)
第二个五年预算内总投资925亿元,大中型项目的投资596亿元,占64.4%;
第三个五年预算内总投资850亿元,大中型项目约为544亿元,占64%,比第一个五年稍高一点,同第二个五年相同。由于第三个五年建设的重点是国防和三线,投资集中一些,所以大中型项目投资比重比第一个五年略高一点。
再从每个大中型项目平均的投资来看:
第一个五年每个项目平均投资2100万元;第二个五年每个项目平均投资2070万元;第三个五年每个项目平均投资2750万元。第三个五年每个项目的平均投资较多,主要是因为三线新建项目多,造价高,同时布局分散,要的钱也多。
第四,三线建设的安排。
第三个五年建设投资850亿元,分到三线地区的是333亿元左右,二线146亿元左右,一线173亿元左右,未分地区的还有197亿元(3),其中可能分到三线二、三十亿元。大体计算,三线地区总投资约为360亿元左右,五年平均为70多亿元,1965年三线地区(缺湘鄂西)预算内投资为52亿元。
分部门来看,用在三线的投资,国防工业占74%左右,冶金工业占58%左右,铁道占45%左右,电力占40%左右,煤炭占35%左右,石油占30%左右,化工占48%左右。
这七个部门用在三线地区的投资约为248亿元,占已分到三线地区333亿元投资的75%左右。
在分到三线的投资中:
西南约为二百零八亿三千万元
西北约为一百零五亿三千万元
湘鄂西约为十九亿五千万元。
初步安排在三线地区建设的大中型项目823个,其中:
西南435个(四川247个)
西北268个
湘鄂西120个。
三线地区的建设项目,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国防工业共320个项目,投资六十三亿三千万元。主要是尖端、飞机、地面兵器的项目;另外,还有小三线项目17个,投资1亿元。
2.原材料工业共126个项目,投资八十二亿四千万元。有两大钢铁基地、9个钢铁厂、3个铜铝加工厂、7个稀有金属材料厂、3个铜矿、3个铝厂、13个国防化工厂、14个化肥厂、7个有机化工原料厂、14个森工局、7个水泥厂等。
3.燃料动力共66个项目,投资五十一亿四千万元。有15个煤炭矿区和8个劳改煤矿、11个水电站、28个火电站、4个天然气和石油的项目。
4.机械制造共175个项目,投资二十三亿七千万元。主要是:2个重机厂、2个汽车总厂、8个机床总厂、5个仪器仪表总厂、7个电工总厂等。
5.铁道共45个项目,投资三十七亿五千万元。主要有:4条铁路干线、13条支线、3个枢纽、8个机车修制厂以及复线和改造配套工程等。
此外,还有轻纺工业、建工、地质、交通、民航和文教卫生等其他部门的项目,共74个,投资十亿一千万元。
到1970年末,三线地区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
钢,150万吨(不包括攀枝花、酒泉两个钢铁基地),约占全国9%;
有色金属,32万吨,约占全国32%;
主要机械产品,分别约占全国20%-35%;
发电设备装机578万千瓦,约占全国23%;
煤炭,5081万吨,约占全国17%;
合成氨,114万吨,约占全国28%;
水泥,526万吨,约占全国23%。
为了更好地建设三线,错开施工高峰,我们对三线的建设项目,作了研究。有些暂时可以不摆在三线的项目,已经撤销了;有些可以缓建的,列为预备项目,或者推迟了进度;有些项目为了早日建成,缩小了建设规模,或者加快了建设进度。三线建设,总的说,任务是重的。但是,今年西南、西北施工的情况是好的,按照现在的安排,今后每年增加投资六七亿元,是能够完成的。
第五,几个重要问题。
为了使第三个五年的基本建设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符合备战的要求,应当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进行基本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对于确定的项目,必须分别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建设,不能一下子铺开过多。应当首先上那些当前最迫切的,建设周期长、现上来不及的骨干项目。骨干项目本身,凡能分段建设的,也要分段建设,建成一段,就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配套项目,要根据主体项目的进度要求和本身的建设周期,该早上的早上,该迟上的迟上,要善于错开高峰。一切建设项目,在开工前都应做好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消耗仗。
2.用最大的力量把采掘工业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搞上去。
目前,这两个方面落后于加工工业。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优先安排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业的建设。加工工业的建设进度,必须根据原料、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可能和增长情况进行安排。
二是积极试制和采用高效率的采掘设备、工程机械和起重运输设备,以加快煤、铁和有色金属矿山的建设进度,同时,加强富矿的勘探工作。
三是加快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站的建设,逐步改变燃料构成的状况。
3.有计划地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建设新企业,是加快三线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践证明,用搬迁、一分为二的办法,把一部分设备和技术力量从一线迁到三线,尽可能地利用三线地区现有的企业基础,进行填平补齐或者扩建,可以节省投资,加快建设进度,很快地形成生产能力。第三个五年,应当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
4.贯彻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的方针。
企业的建设规模,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战时的需要和经济合理原则,凡是适宜于建设中小型工厂的,坚决不要建设大厂,以便加快建设进度,迅速增加生产能力。机械行业,一定要按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建厂。
5.综合利用资源。
工业企业的一切资源,凡是能够综合利用而且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要从全局出发、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加以利用。这方面的建设项目,除了在长期计划中经安排的以外,在年度计划中还要注意做补充安排。
6.工业建设必须贯彻“技术设备求新、生活设施从简”的原则。
新建企业的生产部分,要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生活设施的建设,要接近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有石用石。
三、农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第一,各大区、各部对生产指标的意见。
1970年农业、工业主要生产指标,我们分别征求了各大区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多数大区认为,我们原来设想的主要指标低了一些,他们提出1970年生产粮食4604亿斤-4912亿斤,棉花4747万担-4957万担,钢1852万吨-1862万吨,化肥2517万吨-2567万吨,发电量1245亿度-1259亿度,棉纱1055万件-1077万件,糖285万吨-289万吨,等等,这些指标都比我们设想高得多。中央各部只对一部分工业生产指标提出了意见,除煤炭、木材比我们低以外,拖拉机、纸、糖、塑料制品和一般化工产品也比我们设想的高。
各大区、各部提出的农业、工业生产指标比我们设想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农业的发展速度比我们原来设想的快,因此棉纱、棉布、糖等轻工业产品产量相应增加。
2.基本建设规模比我们原来设想的大,各大区要求增加工业投资50多亿元,靠新增生产能力担负的产量比我们设想多。
3.生产有潜力,但需要增加原料和燃料的供应量。在些地区要求多拨一些焦炭和生铁,多生产一些钢和钢材。
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求把生产搞得快一些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些也是确实有需要的。但是,把他们提出的意见综合起来看,突出地反映了下面两个矛盾:
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工业的矛盾。
我们原来设想的工业生产指标,原料、材料特别是煤炭,本来安排得就比较紧,这次各大区和中央各部提出的意见,仍然是加工工业产品增加得多,原材料工业产品增加得少。粗略估算,大区提出的原材料工业比我们设想的大约高10%,而加工工业则高30%以上;有的中央部也要求提高一部分加工工业产品的指标,但相应要增加煤、电供应。
轻工业生产能力同农业原料增长的矛盾。
各大区提出的棉纱、棉布、糖等轻工业指标,都比我们设想的高,从目前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原来设想的某些指标比较低了一些。因此,原来安排的一部分轻工业的生产能力,将同农业原料的增长不完全适应。
第二,生产指标的安排。
我们研究了各大区和各部的意见,认为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应当有所不同,年度计划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指标应当打得积极一些,长期计划因为有许多未知因素,指标应当打得低一些,余地留得大一些。这样,可以提前和超额完成计划,使我们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对1970年农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指标,拟作如下安排。
根据上述安排,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约为2700亿元-2750亿元,比1965年计划增长55%-58%,每年递增9%左右(同1965年预计比较,每年递增7%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约为700亿元到750亿元,比1965年计划增长26%-35%,每年递增5%-6%(同1965年预计比较,每年递增4%-5%);工业总产值约为2000亿元,比1965年计划增长69%,每年递增11%(同1965年预计比较,每年递增8%)。
在生产安排上,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农业方面主要是粮食问题,工业方面主要是采掘工业、特别是煤炭问题。
粮食的水平还比较低。1970年粮食产量按4400亿斤-4800亿斤计算,平均每人占有量还只有550斤-600斤,储备很少。从备战、备荒、为人民出发,还必须继续大力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努力把粮食生产促上去。
煤炭生产不能适应第三个五年工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现在设想的工业生产指标估算,1970年煤炭需要量在二亿九千万吨以上,但煤炭部意见生产二亿八千万吨。如果按二亿八千万吨安排,则要压缩需要量1000多万吨,相应的要下工业生产指标。可以有两种设想:
一是保钢铁,压缩其他。化肥用煤减少300万吨,其他工业用煤减少300万吨,市场用煤减少300万吨,出口援外减少100万吨。这样安排,1970年化肥只能搞1500万吨,支援农业的力量要削弱;轻工、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的生产指标不能保证,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并将造成某些农业原料的积压。
二是下钢铁、化肥,照顾其他。钢铁用煤减少300万吨,化肥用煤减少300万吨,其他工业用煤减少200万吨,市场用煤减少200万吨。这样安排,除化肥仍只能搞1500万吨以外,1970年钢的产量只能搞1500万吨,五年合计基本建设规模大约要下来100亿元左右,这将影响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小三线的建设。
看来,这两种设想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只要抓好老矿井的生产工作,认真安排好第三个五年新建井的生产和建设的关系,1970年生产二亿九千万吨煤炭是可能的。这次在各大区会议上,东北、华东、西南、西北四个大区提出,现有矿井加上已经安排的新建矿井,1970年,可以生产的煤炭产量,比煤炭部设想的指标增加九百万吨左右。因此,我们认为1970年煤炭按二亿九千万吨平衡是可行的。
第三,主要措施。
完成第三个五年生产计划的根本措施是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发扬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
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依靠社会主义教育,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依靠贫下中农,推广农业先进经验,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国家支援的重点主要是增加化肥、农药、排灌机械、各种小型农业机械的供应,并且搞好中小型水利建设。
在工业方面,主要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矿山机械化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流程和新的原料路线,狠抓质量品种,特别是提高合金钢的比重,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材和新型材料;继续推行加工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节约代用原材料,特别是节约煤、电、金属材料和木材,大力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原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是改造那些耗煤、耗电、耗原料、材料多的落后设备,加强废热回收利用,解决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弥补国家短线和急需产品的不足。
四、在科学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毛主席提出,向60年代和将来70年代赶上去,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彻底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状况的宏图大略,是向全党全民提出的伟大战斗号召。在安排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要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我们要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力量,吸取国外有用的新技术,从国内的资源和条件出发,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任务。
最近,国家科委研究了在工业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计划,还在研究农业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计划。工业方面共提出了约300个赶超项目,它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第一,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突出的薄弱环节。现在我国矿山机械设备很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很多强化冶炼和提高质量的新技术还没有采用;钢材中,板材、管材不足,经济实用的各种异型钢材生产得很少或者还是空白点;我国富有的合金钢元素没有很好利用,还没有建立起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合金钢体系;有色金属共生矿大部分还没有综合回收。
为了逐步改变原材料工业落后的状况,第三个五年要在金属材料方面发展以下新技术:
在矿山机械化和选矿新技术(4)方面,建立起攀枝花铁矿、镜铁山桦树沟铁矿、程潮铁矿、寿王坟铜矿、铜陵凤凰山铜矿等机械化样板和几个选矿新技术样板。露天铁矿样板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按采剥总量计算,从目前的每人每年3000多吨争取提高到1万-1.5万吨(国外2万吨以上);铜矿样板的劳动生产率从目前的每人每天半吨多提高到4-6吨(国外为7吨)。
在发展合金钢方面,利用我国富产的或者与铁矿共生的稀土(5)、钛、钒、铌、硼、钨、硅、铜、锰等元素,逐步建立起我国的合金钢系统。五年内,在包头、武汉、攀枝花等地建设几个铁合金和合金钢的生产试验点,掌握冶炼、加工和使用的技术。
在钢材加工方面,重点采用连续薄板轧机、多辊式轧机、行星式轧机(6)、挤压机、连续铸锭和连续镀锡、镀锌等新型设备。
在冶炼方面,掌握攀枝花铁矿的高炉冶炼技术,建立高炉强化冶炼(7)、平炉吹氧、氧气顶吹转炉自动控制和烟气回收、真空冶炼、钢水真空处理和湿法炼钢(8)等样板。
在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建立箇旧、白银厂、金川镍矿、白云鄂博铁矿等综合利用样板。
还要加快发展铝、镁、钛、铍等轻金属和难熔金属。
同时,积极开辟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道路,发展合成材料。五年内,重点建设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三个大型项目和高压聚乙烯的两个大型项目,以及含氟塑料、聚酯纤维等新品种的样板厂,争取做好聚甲醛塑料的中间试验。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采用玻璃池窑拉丝和离心喷吹等新技术,建立玻璃纤维等样板厂,大力节约白金坩埚的消耗;并发展人工合成材料,如人造金刚石、水晶、云母等。
第二,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勘探。
目前,我国地质工作比较薄弱,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三十四种主要矿产储量中,只有二十二种可以基本满足需要,有八种只能满足一部分,还有铬、铂族元素、金刚石、钾盐等四种基本是空白;为第四个五年准备的地质资源,差距更大;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在地区分布上也不能适应建设的需要,西南、西北战略后方的地质情况还不很清楚;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三线地区的地震、溶洞等还要做很多工作。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有重点地采用普查勘探新技术,提高找矿效果。在川西、祁连山和长江中下游富铜、富铁地区选择一些队,采用地面物理化学探矿和航空物理勘探的新方法,应用数理统计、电子计算和高速度小口径钻进等新技术,配备一些新型、轻便、高精度的地质仪器、装备,尽快在西南、西北、湘西、鄂西战略后方,进行资源普查,努力寻找富铜、富铁、铬等急需矿种。
同时要积极掌握各种高效率、超微量的分析技术,加强矿产成分的分析工作;积极提高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地震观测系统,解决西南、西北重点建设中遇到的地震、溶洞和地下水源等迫切问题。
第三,机械工业。
我国目前的机械工业产品同当前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许多重要的机器设备还不能制造;机械工业的机床设备和加工工艺都比较落后。
第三个五年,要大力发展新品种和提高各种设备的成套水平;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产品设计革命,使产品设计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逐步提高机械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争取生产出一些急需的重要产品,如:8立米大型采矿电铲(国外已有88立米的)、15吨和25吨大型自卸汽车(国外已有60吨的)、工业用16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国外已有800马力的)等采矿和工程施工机械,100吨到120吨氧气转炉(国外已有300吨的)、真空冶炼设备、连续薄板轧机等新型的冶金设备,5000米石油钻机(国外已达7000米以上),6000-1万立米大型制氧机(国外已有3万立米的),大型氢气分离设备等新型通用设备,高增压柴油机等新型动力设备,高精度机床,20万千瓦以上的火力发电设备等。
机械工业本身要进行工艺革命,逐步改变现有机床构成,运用新型工夹具和采用新工艺方法。
第四,新兴技术。
按照我国已有的工业和科学研究基础以及工业、国防现代化的需要,第三个五年,着重发展以下新兴技术:
半导体技术。五年内,使我国能够生产的半导体器件由目前的6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国外约400种),实现固体组件和薄膜组件生产的工业化。
电子计算技术。五年内,制出第三代(用半导体固体电路和薄膜线路制成的)计算机,在结构上赶上世界水平;计算机运算次数,由现在每秒10万次提高到100万次(国外投入使用的已有500万次以上的);同时大抓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
新的仪器仪表。首先抓元件生产技术和半导体化、数字化、小型化,在这个基础上,加速发展品种,补充缺门。重点是工业自动化仪表、光学仪器、分析仪器、无线电测试仪器。
工业自动化技术。重点安排大庆炼油厂主要车间生产自动化,兴平化肥厂合成氨、硝氨部分的生产自动化,东北电网调频调度自动化,白云鄂博铁矿破碎、运输、选矿、烧结自动化等的试点。
第五,基本科学理论研究。
这是保证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基础。现代工业技术的重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以工艺研究为基础,而是从基本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新生长点上突破的。过去,我们基本科学理论研究很薄弱,缺乏科学理论积累,很多领域还是空白,采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主要是跟着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少独创。
第三个五年,要安排一批新的试验研究基地,切实加强基本科学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在冶金学、机械学、化学、工程学等传统学科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另一方面,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和新生长点,如受激光发射、高压物理、低温物理、高能核物理、物质结构、催化理论、仿生学(9)、地球深部研究(10)等方面,积极赶上去。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既要发挥科学研究部门的作用,又要运用高等学校和工矿产业部门的科学技术力量,把这三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各个部门内部还要切实贯彻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
我们认为,科委提出的赶超项目,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需要的,应该大力支持。在具体安排上,应当注意:分期分批,有先有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止分散使用力量;在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投资的可能,进行必要的建设。我们将协同国家科委进一步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商量,根据可能,具体安排落实。
五、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近几年来,文教卫生工作在实现革命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教育制度正在扎扎实实地试点,戏剧艺术出现了集中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新面貌,城市大批医疗队下乡,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参加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个新的文化革命高潮正在形成。
目前,文教战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不少事业还是只为城市、为少数人服务,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面向广大农民。新的教育制度基础还很小。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的初步设想是:
(一)普及小学教育。
第三个五年,小学共招生一亿零八百万人左右。1970年在校学生达到一亿二千万人左右,比1965年预计一亿零六百万人增加一千四百多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65年的80%提高到90%以上,其中:城市为95%左右,农村为90%左右。
大力进行扫盲工作,特别是扫除青少年和基层干部中的文盲。
(二)继续试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
在农村,试办的步子要快一些。农业中学要发展一批,巩固一批。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要积极试办。有选择地在条件好的专县试办农业大学。高等、中等半农半读学校都实行就地招生,学生“社来社去”或“市来社去”。现有全日制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发展。
初级中学,五年共招生3000多万人。1970年在校学生达到2000万人左右,比1965年预计980多万人增长一倍左右,主要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在校学生由1965年的185万人增长到1000多万人。
城市可以做到基本普及初中教育,高小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左右;农村高小毕业生升学率可以达到50%左右。
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共招生430万人。1970年在校学生达到340万人左右,比1965年预计120万人增加将近两倍。其中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在校学生300万人左右,比1965年预计59万人增加4倍。
普通高中稳定在现有水平,五年共招生215万人,1970年在校学生为120万人。按照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合计招生数计算,197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农村可以由1965年的36%提高到45%,城市可以由1965年的78%提高到80%。
高等学校,五年共招生103万人。1970年在校学生88万人,比1965年预计68万人增长29%。其中: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在校学生20万人,比1965年预计六万八千人增长两倍左右。
第三个五年,高、中等专业学校计划培养出各类专门人才250万人左右,其中科学技术人才187万人(高等科技人才55万人),比第二个五年增加70多万人,科学技术队伍将由1964年的245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将由106万人增加到180万人左右。
第三个五年要总结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相结合的经验,基本上建立起新型的学校制度。
(三)文化事业,重点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1970年达到每个大队有一个文化室(或俱乐部),70%左右的大队能够收听到有线或无线广播;农村放映队增加8000-1万个队,达到一万八到2万个队(主要是增加不脱产的)。农村发行图书,1970年达到4亿册左右,比1965年增加一倍。毛主席着作,甲、乙种选读本累计出版8000万部以上,可能基本满足需要。
(四)卫生事业,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培养“社来社去”的农村医务人员,整顿和加强农村医疗机构。
1970年争取每个生产队有一名不脱产卫生员,每个大队有一名半农半医的医生和一名接生员,每个公社有三至五名卫生技术人员。使广大贫下中农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为了适应文教事业面向广大农村的需要,第三个五年必须改变现行的文教经费的分配办法,把今后新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教事业。
六、人民生活
主席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备战、备荒的同时,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工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国家的商业部门和供销部门,应当通过自己的购销业务,积极支持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
根据第三个五年工农业生产指标匡算,1970商品供应量可以达到900亿元左右,比1965年预计660亿元增加240亿元。
按照商品供应的可能,对人民生活拟作如下安排:
1.职工生活。1970年工资总额拟比1965年增加50亿-55亿元(达到282亿-287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1970年可以达到737元,比1965年预计658元提高约20%。
2.农民生活。在稳定粮食征购量的基础上,1970年农产品的采购总额约为365亿元,比1965年预计280亿元增加85亿元;农民为国家从事运输和各种工业、建筑劳动等的收入,估计约为53亿元,比1965年预计28亿元增加25亿元。
上述两个方面,加上城乡居民的其他收入,扣除非商品性支出,1970年社会购买力将达到840亿元左右,比1965年预计的664亿元,增加176亿元。社会购买力比商品供应量小60亿元左右,如果考虑降价的因素,可能基本平衡。
3.进一步调整物价,使工农业产品的比价逐步趋于合理,同时,使农民收入能够有所提高。全国物价委员会提出:五年粮食收购价格提高2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20%,消费品价格降低3%,我们同意。大致计算,通过物价的调整,五年内农民大概得益100亿元左右,城市居民大概得益40亿元左右。
城乡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长,加上由于调整物价的得益,1970年职工的平均生活水平,将比1965年提高13%左右;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将比1965年提高15%左右。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略大于职工,第三个五年内工农生活差距将有所缩小。
4.在实物消费方面:1970年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都将有所提高;棉布(包括针织品)的消费水平,全国平均每人将达到21尺左右,比1965年增加4尺多。副食品和日用品的供应,将会更好一些。
5.为了保证市场需要的日用消费品和小型农具的生产,不致在材料不足时把它挤掉,我们建议,对于手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一部分原材料(主要是废次钢材和边角废料),实行定点供应、几年不变的政策。
计划生育关系人民健康,第三个五年应当继续提倡计划生育和晚婚。要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深入宣传教育,具体解决实际问题。计划生育的重点应当转向农村(少数民族和人口稀少的地区暂缓开展)。要结合卫生人员下乡,培养医务人员,指导计划生育。做好避孕药品、机械的研究和生产、供应工作,特别要研究解决口服避孕药品问题。对群众使用避孕药品和施行手术,要订出减免费用的办法。
七、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对外贸易
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总路线服务的。做好外贸工作,不仅对于国内生产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际上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斗争也有重大的作用。
现在,我国国际声誉越来越高,愿意同我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在第三个五年,应当根据毛主席关于团结世界90%以上的人民,发展革命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指示,正确处理同各国的贸易关系,积极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它的主要任务,我们考虑可否提以下三点:
一、大力加强我国同坚持马列主义的兄弟国家和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的友好互助合作,加强反帝反修斗争;有区别地适当发展或者保持我国同东欧各国的贸易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尽最大可能地扩大国际反美统一战线。
二、从发展生产出发,积极增加出口货源,扩大出口,特别是要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改进花色品种,做好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出口工作,增加外汇收入。
三、集中力量,积极做好技术、成套设备、备战物资和其他重要物资的进口工作,支援三线建设,调剂余缺,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初步设想,在第三个五年内,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0%左右(把卢布折成美元一起算账,1965年预计进出口总额约三十九亿七千万美元)。我们认为,做到了这一步,就有可能基本上保证初步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钢材、有色金属和粮食等的进口;就有可能进口一些新技术、成套设备、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等。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逐步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对支援世界人民革命和兄弟国家、友好国家的建设事业,起了很显着的作用。
从1950年到现在,我国先后向35个国家提供了援助。预计到今年年底,协议规定的援款将达人民币(下同)一百二十六亿五千万元左右,对外交付的援款达七十七亿五千万元(由于对外结算价格和国内实际开支有差价,同时还有一部分国内开支的专家费、实习生费、勘探设计费等不向受援国结算,援外财政支出预计达88亿元);其余49亿元需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支付。在已交付的援款中,社会主义国家为五十五亿八千万元,占87%;民族主义国家为八亿三千万元,占13%。
对外援助,除部分现汇和商品物资外,还有对外承担的成套项目共445个,其中社会主义国家的项目296个,民族主义国家的项目149个。1965年底累计可完成151个项目。其余294个项目需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援外成套项目,过去主要是中小型的轻工、纺织企业和建筑工程。近几年来,我们以兄弟国家为主,开始对外提供化工、冶金、机械、交通、邮电、军工等项目和大型建筑工程。
对外经委初步设想,第三个五年对外经济援助需要财政拨款125亿元;我们初步安排的财政拨款是一百二十亿元。
八、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
第一,物力平衡。
我们根据现在设想的农业、工业生产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对钢材、木材、水泥、铜、铝、煤、电等七种主要原料、材料、燃料和一些主要设备进行了初步平衡。基本建设投资按850亿元安排,材料、设备按900亿元平衡,考虑了50亿元机动投资。初步平衡情况如下(五年的时间,变化因素很多,这个平衡只能反映大概的趋势):
钢材
第三个五年钢材总资源约为5812万吨,其中:国内生产5215万吨,进口555万吨(平衡中打540万吨)。拟作如下安排:
1.工农业生产、维修3340万吨(1965年为518万吨)。其中:
农业和支援农业365万吨(1965年为62万吨);
轻工市场450万吨(1965年为75万吨);
机械制造1160万吨,包括50亿元机动投资所需设备的钢材50万吨在内(1965年为145万吨)。
2.基本建设1441万吨(1965年为235万吨)。其中:
预算内投资1206万吨,包括50亿元机动投资所需钢材67万吨在内(按1965年预计各部门投资的钢材消耗综合平均定额计算,每亿元投资约消耗钢材一万三千四百吨);
预算外投资235万吨(初步估算用于建设方面的预算外资金317亿元,按各部门预算外投资的钢材消耗综合平均定额计算,每亿元消耗钢材7400吨,与1966年计划定额同)。
3.国防工业生产350万吨(1965年为53万吨)。
4.出口援外448万吨(1965年为83万吨)。
5.增加国家储备86万吨-126万吨(1965年为21万吨)。
6.机动55万吨-95万吨。
平衡中的主要问题是:
1.国家储备、周转库存的钢材到底打多少为好?
国家储备。储备局意见:五年内增加钢材储备205万吨,达到319万吨(1965年底预计114万吨),其中:军工储备按“3001”方案计算,约需169万吨;其他储备约需150万吨,包括2500公里铁路用的钢轨、50公里桥梁和生产7万辆汽车、300台机车、4000辆货车用的钢材80万吨在内。
我们认为,为了备战,必须加强储备,国家储备的原则,主要是储备关键的品种:一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如2.5米以上的特宽板材和直径320毫米以上的无缝管等);二是短线的品种(如薄板、中厚板等);二是稀缺的品种(如不锈钢板、耐高温的合金钢材等);四是生产周期长、一时生产不出来的产品(如火炮锻件、飞机锻件等);五是三、五年内只有沿海一个点生产的品种(如鞍钢生产的边长154毫米的炮弹方钢、马鞍山轮箍厂生产的飞机环型锻件等)。对于那些大量的、通用的、打不烂的(一、二、三线都能够生产的)一般钢材,可以少储备或者不储备。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初步安排,五年内增加钢材储备86万吨-126万吨,达到200万吨-240万吨(比储备局少79万吨-119万吨)。其中:
军工储备达到100万吨。军工生产的需要量,我们同国防工办共同研究,拟按1970年军工生产水平加50%系数估算,大约需要钢材150万吨左右。在这150万吨钢材中,我们考虑主要储备关键品种,大约需要钢材58万吨,锻件7万吨,共计65万吨左右。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准备再提高一些储备系数。军工生产用的一般钢材,我们设想可否储备35万吨。其余50万吨一般钢材,建议由国防工办同物资部,组织各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制订战时定点供应方案,并在平时做好必要的准备,一旦形势需要,即按照战时供应渠道组织生产和供应。
其他储备达到100万吨-140万吨。重点是储备一些战时最需要的钢材,至于具体品种和数量,我们还准备进一步研究。为了使储备的钢材是真正得用的,现有的储备,凡是品种不合用的要进行调换。
周转库存。物资部意见:第三个五年要增加钢材200万吨(其中石油管、铁道器材和重点工程备料等50万吨),1970年达到700万吨,周转时间7个月(1965年6月末库存562万吨,其中有些品种不对路,有些材料不合格,需要调剂和改制)。我们初步意见,目前钢材库存已经不少,周转时间达7个月,而上海只有70天,第三个五年主要是逐步更换一些品种,抓紧调剂余缺和加工改制工作,提高周转率,1970年应当力争把周转时间缩短到5个月以内。
物资部和储备局要求五年内增加钢材储备和周转库存405万吨,我们拟安排86万吨-126万吨。如果按照物资部和储备局意见安排,则需要多增拨钢材279万吨-319万吨,这样势必要进一步缩小基本建设和生产规模,大大影响三线的建设进度。我们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2.钢材品种不足。
第三个五年在钢材品种上供需矛盾较大,主要是钢板和钢管不足,特别是前两年矛盾比较突出。解决的办法,除了加快建成包钢、武钢、太钢及成都无缝钢管厂和利用现在闲置的小型成套的板、管轧机安排增产外,还必须进口一部分调剂解决。五年内计划进口钢材555万吨,出口和援外钢材448万吨,净进口107万吨(1965年进口53万吨,出口援外83万吨,净出口30万吨)。现在看来,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进口的办法,调剂一部分品种,还是必要的。
煤炭
1970年煤炭平衡是在1965年基础上推算的。目前各方面对1965年的需要量还有不同的看法,需进一步摸清。我们估算的1970年煤炭的需要量,其中火力发电、炼焦、生产合成氨和铁路运输等十一项用煤,是根据有关生产指标估算的,这些部门用煤约占总需要量的46%;其他工业用煤和市场用煤等也是估算的,这些部门的用煤量,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1970年煤炭产量按二亿九千万吨计算,加上进口150万吨,资源为二亿九千一百五十万吨。需要量初步估算约为二亿九千四、500万吨,缺二、三百万吨。
需要量与1965年比较,约增加6700万吨,其中:
1.生产经营用煤一亿九千万吨,比1965年增加5765万吨,增长44%,五年平均增长7.6%。其中:
发电用煤5880万吨,比1965年增加2335万吨,五年平均增长10.6%。
钢铁工业用煤3105万吨,比1965年增加615万吨。五年平均增长4.6%。
合成氨用煤915万吨,比1965年增加443万吨,五年平均增长14%。
铁路用煤2040万吨,比1965年增加526万吨,五年平均增长6.1%。
2.市场用煤7300万吨,比1965年增加62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24万吨。
3.出口和援外500万吨,比1965年增加145万吨。
主要问题是:
1.没有为工业生产超产作准备。如果考虑这个因素,煤炭需要量将达到三亿吨以上,不足一千万吨以上。
2.市场用煤比重大。目前市场用煤供应比较宽,1965年预计市场用煤占煤炭总消耗量的38%,这对工业压力很大,第三个五年应注意控制市场供应面,节约用煤。
3.地区不平衡。六个大区除华北可以调出煤炭外,其余五个大区都不足。
第三个五年煤炭供应是紧的。除了增产天然气、石油顶一部分煤炭外,还必须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狠抓煤炭节约。西南地区煤炭不足,主要依靠增产天然气弥补。
电力
1970年发电量1100亿度,需要量1120亿度,缺口20亿度。各主要部门需用电量如下:农业用电70亿度,比1965年预计33亿度增长110%;
工业用电800亿度,比1965年预计478亿度增长67%;
交通运输用电六亿一千万度,比1965年预计二亿九千万度增长110.3%;
市政生活用电七十四亿五千万度,比1965年预计50亿度增长49%。
除全国平衡有缺口外,地区之间也不平衡。西南、西北、华北和中南地区都缺一些。
解决办法,除了加强管理,调整负荷,适当提高设备利用小时,减少输电损失外,还必须狠抓节约用电。
铜
1970年的产量为十五万五千吨,加上杂铜二万五千吨,共18万吨,需要量初步估算为27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生产与需要相差9万吨,看来全部靠进口解决是有困难的(1965年预计进口四万八千二百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国内生产和节约使用。
初步考虑,第三个五年,国家增加铜的储备10万吨左右,前三年多储备一些,后两年少储备一些。1970年安排增加储备1万吨左右。
铝
1970年生产铝22万吨,需要量初步估算为二十四万七千吨,不足二万七千吨。
木材
第三个五年木材资源约为一亿六千八百万立方米左右,其中国内生产一亿四千八百万立方米左右,次生林400万立方米,进口1250万立方米(准备与苏联订合同,前三年进口650万立方米),造纸用薪材、板皮360万立方米。五年合计需要一亿七千五百万立方米,五年合计缺700万立方米左右,平均每年缺140万立方米。
第三个五年木材主要用于:
1.生产维修一亿一千二百万立方米左右;
2.基本建设3935万立方米,包括50亿元机动投资所需木材160万立方米在内。
第三个五年木材的缺口主要在西南三省。初步估算,西南地区1970年需要木材600万立方米,产量估算约有415万立方米,加上白龙江流入的20万立方米,大约不足165万立方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水泥
第三个五年水泥资源约为9270万吨,其中:国内生产9220万吨,进口50万吨。五年合计需要9560万吨,缺290万吨。主要用于:
1.生产维修2130万吨;
2.基本建设6500万吨(包括五十亿元机动投资所需水泥221万吨在内)。
水泥生产潜力较大,不足的部分,可以采取增产措施求得平衡。
20亿元(1965年预计十七亿九千万元,占3.9%)。
支援农业支出90亿元,占3.1%,平均每年18亿元(1965年预计十九亿六千万元,占4.3%)。
文教卫生事业费270亿元,占9.5%,平均每年54亿元(1965年预计四十五亿五千万元,占9.9%)。
行政管理费130亿元,占4.6%,平均每年26亿元(1965年预计二十五亿七千万元,占5.6%)。
其他各项支出110亿元,占3.9%,平均每年22亿元(1965年预计二十八亿九千万元,占6.3%)。
总预备费70亿元,占2.4%。
根据上述安排,第三个五年财政支出中,扣除总预备费后计算,属于积累性的支出约1380亿元,占总支出的49.6%,平均每年276%亿元(1965年预计二百二十亿五千万元,占47.6%);属于消费性的支出约680亿元,占24.5%,平均每年136亿元(1965年预计一百三十二亿一千万元,占28.7%);属于国防援外的支出约720亿元,占25.9%,平均每年144亿元(1965年预计一百零七亿四千万元,占23.4%)。
第三个五年财政收支中,有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价格如何调整。物价委员会初步设想第三个五年粮食收购价格提高12%-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20%左右,消费品价格降低3%左右,重工业产品价格降低12%左右,五年合计影响财政收入减少约250亿元,他们认为,其中重工业产品降价减少收入80亿元左右,可以相应的节约一部分基本建设投资。我们意见,第三个五年由于价格调整而减少的财政收入,第一步控制在200亿元为好,第二步在年度计划执行中看情况再说。这是考虑到:第一,调价幅度过大,将增加财政安排上的困难;第二,重工业产品降价减少的财政收入,由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变化因素很多,很难如数从基本建设中扣回来。
2.固定资产更新费用安排多少。国家经委意见不少于100亿元。如有困难,也可以少一些。我们初步安排60亿元-70亿元。为了推动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适当增加一些固定资产更新费用是必要的。但是老企业多数都在一线,固定资产更新费用一下子增加过多,可能会影响三线建设,特别在设备的分配上矛盾更突出。从目前情况来看,第三个五年固定资产更新安排60亿元到70亿元,平均每年12亿元-14亿元,比今年预计5亿元增长1.4倍-1.8倍,在材料、设备供应比较紧的情况下,有了这个数字,大体上可以过得去。
3.流动资金安排多少。目前流动资金总的说仍然偏多,资金周转迟缓。预计今年年底工业占用资金428亿元,商业占用资金569亿元。每百元工业产值占用的资金今年预计为32元,扣除积压以后(工业积压的材料和设备达60亿元-70亿元),占用资金为27元,而1957年为18元;商业流动资金(不包括外贸)周转一次所需天数,今年预计为277天,扣除待核销损失的资金以后为250天,而1957年为216天。因此,第三个五年流动资金不能多增。我们初步安排五年内增加流动资金195亿元,这是留有余地的,对财政来说,留些余地也是必要的。
4.文教事业费安排多少。文教各部五年要求300亿元-310亿元,我们安排了270亿元。为了更好地支持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推动卫生工作面向农村,开展文化革命,第三个五年应该适当增加文教经费。但从财政平衡情况看,完全满足是有困难的。办法是依靠群众,农村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城市靠工会,再加上从文教系统内部妥善安排,调剂解决,是有可能过得去的。
第三,劳动力平衡。
第三个五年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仍很突出。初步计算,五年内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共为1200万人,其中:大专、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250万人,家在城镇的复员军人100万人,不能升学的高初中毕业生4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的社会青年280万人,1965年遗留下来等待就业的劳动力110万人,退职职工仍需安置的60万人。
对这1200万人初步安排如下:
吸收当职工390万人-490万人(包括安置到国营农场的60万人);
服兵役100万人;
补充手工业合作化组织100万人;
下乡上山400万人-500万人(中央安置办公室初步设想是300万人-325万人)除安排到国营农场当职工60万人外,插队340万人-440万人。
这样安排以后,还有一、二百万人要留在城市街道安置。
第三个五年大约需要补充职工450万人-550万人,除了从城镇招收390万人-490万人外(其中大专、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250万人,家在城镇的复员军人100万人,非安排不可),还要从农村招收60万人(亦工亦农),扣除五年内自然减员,净增职工约300万人-400万人,可以满足工业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部门增加的情况如下:
工业部门增加80万人-120万人。五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40%左右,平均每年提高7%。
基本建设部门增加20万人-30万人,增加的主要是地质、设计和生产准备人员,施工队伍基本不增加,可以保证850亿元-900亿元的建设规模。
运输部门增加30万人-40万人。
科学文教部门增加100万人-110万人。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南、西北地区增加180万人,其中从一、二线抽调技术力量支援的约80万人。
第三个五年农村新增劳动力4700万人(包括城镇下乡上山的在内),这是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必须妥善安排,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1970年农村劳动力将达到三亿二千万人。
第三个五年城镇劳动力就业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动员下乡上山的人数比较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的大中城市。因此,在组织劳动力支援三线建设、支援农业、开发边疆的时候,必须统筹安排,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进行平衡调剂,并且做好下乡上山人员的短期训练工作,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带文化、带技术下去。
从以上粗略平衡来看,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我们认为,在五年内可变的因素很多,平衡和不平衡是不断转化的。我们要在年度计划中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
九、十五年远景的设想
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理在一九六四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出世界的前列。
我们的长远规划,必须体现这个战略任务。首先要争取在十五年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这十五年内,也就是在今后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应当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和建设重点,前面已经汇报过。实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我国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都将有较大的增强。特别是初步地把大小三线建设起来,我们不但将拥有相当规模的国防工业,而且把工业的布局展开了,就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第四个五年计划,是否可以这样设想:主要是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包括用机械生产化肥在内),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国防尖端。这是考虑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把国防工业初步建设起来,第四个五年内,就可能腾出更多的力量生产各种农业机械,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关于第五个五年计划,是否是:在国民经济全面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发展科学技术,把我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交通运输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使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长期的持续的奋斗过程,四个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交叉进行的。提出每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每个时期的需要,同时,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一九八〇年的奋半目标,我们初步设想如下:
在农业方面,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大力推行农业的技术改革,增加化肥、拖拉机、排灌设备的供应。大致计算。一九八〇年拖拉机拥有量有可能达到一百万到一百二十万标准台(包括手扶拖拉机在内),机耕面积达到十亿亩左右;排灌设备拥有量有可以达到二千万到二千五百万马力,排灌面积达到六亿亩左右,加上自流灌溉,可能达到十亿亩左右。
在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进行冀、鲁、豫、苏北、皖北地区的防洪除涝工程,大大提高这些地区的抗灾能力。
在工业方面,现在开始在二、三线展开的钢的建设规模,为八百五十万吨到九百万吨,其中三线的攀枝花、洒泉和迁建续建项目为四百万吨左右,二线的武钢、包钢、太钢为三百八十万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三线建设西昌牛郎坝黔西、湖北长阳三个钢铁基地,总规模为五百万吨左右;在二线适当扩建武钢、包钢和湘潭钢铁厂。这样,到一九七五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有可能在三线形成一千万吨左右的钢的生产能力,在二线形成八百万吨左右的钢的生产能力。加上一线,全国钢的生产能力有可能达到三千万吨左右。
现在已经探明的铁矿资源,大体上可以适应生产三千万吨钢的需要。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应当积极地在二、三线地区寻找新的铁矿资源,特别是寻找富矿,为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新的钢铁基地准备条件。
在交通方面,在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除了建成川汉路以外,我们设想,主要建设:川豫,北京到原平,山西侯马到西安,豫西到湘西(焦作——洛阳——平顶山——宜都——冷水滩),合肥到信阳、青藏、南疆、张家口到白城子等主要铁路干线,大约一万公里左右。同时,大力发展水运,充分利用我国的江河湖泊,积极地有步骤地整治航道,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船舶通过能力。
实现上述设想,农业的机耕面积约占机耕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每亩耕地可以施用化肥六十斤到七十斤。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水平将有很大的提高,布局将有根本的改变。在交通方面,可以形成以铁路为中心的,铁路、公路、水路相衔接的运输网。
只要我们胜利地完成第一步工作,我们就将更有把握地去实现第二步的任务,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以上这些设想,都很不成熟,还没有来得及同各方面商量。我们准备继续进行研究。
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