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商业出版社《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1页(2962字)

1.1.1.1 基坑(槽)挖方边坡塌方

1.现象

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基坑(槽)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落或滑塌,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2.原因分析

(1)基坑(槽)开挖较深,放坡不够;或挖方尺寸不够,将坡脚挖去;或通过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的特性分别放成不同坡度,致使边坡失去稳定而造成塌方。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时,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使土层湿化,粘聚力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3)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车辆、施工机械等外力振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3.预防措施

(1)根据土的种类、物理力学性质(如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密度、休止角等)确定适当的边坡坡度。常见土的物理性质参考数值见表1-1。对永久性挖方的边坡坡度,应按设计要求放坡,一般在1∶1.0~1∶1.5之间。对临时性挖方边坡坡度,在山坡整体稳定情况下,如地质条件良好,土质较均匀,应按表1-2确定,经过不同土层时,其边坡应做成折线形。

表1-1 常见土的物理性质参考数值

注:干土指含水量适当,土呈坚硬状态;湿土指饱和度大于50%,粘性土呈软塑状态。

表1-2 临时性挖方边坡值

注:1.设计有要求时,应符合设计标准。

2.如采用降水或其他加固措施,可不受本表限制,但应计算复核。

3.开挖深度,对软土不应超过4m,对硬土不应超过8m。

(2)开挖基坑(槽)和管沟,如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其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的最陡坡度,应按表1-3的规定采用。

表1-3 深度在5m内的基坑(槽)、管沟边坡的最陡坡度(不加支撑)

注:1.静载指推土或材料等,动载指机械挖土或汽车运输作业等。静载或动载距挖方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0.8m,高度不超过1.5m。

2.当有成熟施工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3)在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底面标高时,挖方边坡可做成直立壁不加支撑,但挖方深度不得超过表1-4规定的数值,此时砌筑基础或施工其他地下结构设施,应在管沟挖好后立即进行。施工期较长,挖方深度大于表1.4规定数值时,应做成直立壁加设支撑。

表1-4 基坑(槽)和管沟挖成直立壁不加支撑的容许深度

(4)做好地面排水措施,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造成边坡塌方。当基坑(槽)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离基底0.5m以下方可开挖,并持续到回填完毕。

(5)在坡顶上弃土、堆载时,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性质确定。当土质干燥密实时,其距离不得小于3m,当土质松软时,不得小于5m,以保证边坡的稳定。

(6)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槽)和管沟开挖时,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并及时做好基础或铺管,尽量防止对地基的扰动。

4.治理方法

(1)对沟坑(槽)塌方,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编织袋或草袋、设支撑、砌砖石护坡墙等)措施。

(2)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可将塌方清除,用块石填砌或回填2∶8、3∶7灰土嵌补,与土接触部位做成台阶搭接,防止滑动;或将坡顶线后移;或将坡度改缓。

1.1.1.2 基坑(槽)开挖遇“流砂”

1.现象

当基坑或基槽开挖深于地下水位0.5m以下时,基底为粉砂层或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粉粒含量大于75%的土层,当坑内采用集水井排水时,易造成基坑、槽内外的水位高差变大,流动的水将粉砂颗粒冲刷冒出,粉砂层被破坏,坑底的土形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涌起,边挖边冒,致使无法挖深,这种现象称为“流砂”现象。

2.原因分析

形成“流砂”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当坑外水位高于坑内抽水后的水位,坑外水向坑内移动的动水压力大于土颗粒的浸水浮重时,使土颗粒悬浮失去稳定,随水冲入坑内,从坑底涌起或从两侧涌入,变成流动状态。

3.防治措施

针对这种“流砂”现象,从“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的原则出发,使坑底土颗粒稳定,不受水压干扰。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1)安排在枯水期施工,使最高的地下水位不高于坑底0.5m;

(2)采取水中挖土,即不抽水或少抽水,使基坑内水压与坑外水压基本平衡,以缩小水头差距;

(3)对于较重要或流砂严重的工程,可采用井点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方法,将基坑和附近的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以下,使坑底土面保持无水状态;

(4)沿基坑槽周围打板桩,使其深入不透水层,以阻挡坑外水向坑内压入,减小坑内动水压力;

(5)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