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营养不良综合防治方案(试行)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学生权益保护常用法律法规手册》第140页(2664字)

一、背景:

营养不良有多种,各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以下简称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营养不良之一,主要表现为低体重。我国学生中出现的营养不良以轻型为主。

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资料表明,营养不良患病率(以低体重检出率为指标):男学生为29.0%;女学生为36.2%。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营养不良仍有上升趋势,1991年全国学生健康监测资料(省会片)与1985年资料相比,中小学男、女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上升了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营养不良的危害很多,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外,还降低身体的其他功能。学生时期正是身体的生长发育高峰期,若出现营养不良,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影响一生的身体健康。

导致学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在城市主要为缺乏有关的营养知识,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及吃零食过多。另外部分女学生中的心理障碍,过度节食现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农村主要为经济条件差,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另外也存在着缺乏有关的营养知识,现有资源(如豆制品)利用不足等原因。

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并超过标准体重20%时,称为肥胖症。如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症。我国学生中的肥胖多是单纯性肥胖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患病率不是很高,但上升趋势很快,1985年的资料表明,男学生中肥胖检出率为2.66%,女学生中肥胖检出率为3.39%,其中90%以上属轻度肥胖。而1991年资料与1985年资料相比,中小学男生肥胖检出率约上升了8个百分点;女生肥胖检出率约上升了2个百分点。学生肥胖使身体笨重、动作不灵活,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它也是造成成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潜在因素。

肥胖以城市学生多见,主要由于缺乏合理营养的知识,热量摄入过多,尤其是甜食摄入过多。同时课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时间过少,降低了热量的消耗。也是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的防治重点是营养不良,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单纯性肥胖症对学生健康的危害,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二、目标: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指标。

第一阶段(1992-1995年)

以1992年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基数(有近两年来能代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状况监测数据的,可作为基线资料,否则,应进行基线资料调查),到1995年,城市下降15%,农村下降10%。

第二阶段(1996-2000年)

以1995年底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基数,城市下降20%,农村下降15%。

与此同时大、中城市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控制学生肥胖发生上升趋势,肥胖检出率力争控制在5%以下。

三、策略与措施:

1.策略

以宣传、普及营养知识为主要手段,采用群体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改善学生的不良的饮食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大、中城市在防治营养不良的同时,应开展肥胖的防治工作,在群体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个体指导;

学生营养状况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给予支持。

2.措施

(1)健康教育:

将合理营养的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对象应包括家长、炊管人员、老师和学生。

(2)合理安排膳食:

凡有集体就餐的学校应逐步开展营养午餐,无集体就餐的学校要逐步开展课间餐。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学生集体营养午餐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学校还应安排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对学生的膳食进行营养卫生指导。

(3)提倡校园经济:

在农村或有条件的城市郊区,可根据学校本身的条件和周围环境,结合劳动课,组织学生开展种植蔬菜,磨制豆腐,圈养家禽等学校农、副业经济,以改善在学校就餐学生的膳食。

(4)防治指导:

定期查治患病学生,观察疗效,对患病学生的检查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一次。

体检结果应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对患有轻度营养不良的学生,学校应与家长合作,进行膳食指导,对患有重度营养不良的学生,学校应通知家长,去医院就诊。

对患有肥胖的学生要进行个体膳食指导,鼓励其多参加体育活动。

(5)监测:

各地区应有基线资料。监测指标为营养不良患病率。

大、中城市应同时加强肥胖的监测工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监测项目。

四、本方案的有关技术问题见技术规范,考核问题见考核细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