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生理性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48页(3785字)

(一)柑橘干疤病

柑橘干疤病又称褐斑病或生理性褐斑病。是甜橙在贮藏期间发生最普遍且严重的生理病害,宽皮柑橘较少或极少发生。

1.症状

通常在果蒂部周围或果皮上的油胞层出现淡褐色、红褐色至深褐色革质状病斑,周围界限明显,呈网状、片状、点状等不规则状,病部油胞破裂,细胞死亡。初期症状与炭疽病菌等侵染引起的干疤极相似,较难区别。轻度的干疤仅影响果实外观,严重的干疤使果皮大块干陷皱缩,影响果实品质和风味,甚至深入果肉,使果肉变质产生异味。后期还可招致青、绿霉病菌和炭疽菌等的侵染,使果实腐烂。

2.病因及发病条件

干疤病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贮藏期温度低,发病严重,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柑橘种类的特征、贮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果实采收期等,亦与发病有密切关系。柑橘在通风库贮藏后期,果皮细密光滑、柔软、蜡质层薄的甜橙发病重;果皮粗糙、蜡质层厚的宽皮柑橘和柠檬等发病少。温度在7~9℃时发病轻,1~3℃时发病重。二氧化碳极微量时干疤较多,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控制干疤病发生,但水肿病相应加重。果实采收越迟,则发病越多。

3.防治方法

(1)用45℃温度加95%相对湿度处理4h,再行入贮,均能很大的降低干疤病的发生。

(2)控制温度。采用逐渐降温贮藏,甜橙先在9℃下贮藏1个月,再控制在7℃下长期贮藏,对减少干疤病发生具有明显效果。

(3)适时采果。根据果实成熟度适时采果,可以减少发病。

(二)柑橘水肿病

柑橘水肿病主要发生在蕉柑、温州蜜柑、红橘等宽皮柑橘上,甜橙较少发生。

1.症状

全果果皮及果肉呈水渍状浅褐色浮肿,后期病果皮由浅褐色转为深褐色,果肉产生酒精气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病果不表现软腐症状。

2.病因及发病条件

水肿病发生的原因是在冷库或低温密闭贮藏的后期由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产生乙烯气体,使果实中乙醇和乙醛积累过多,产生毒害所致。低温和二氧化碳过高可单独诱发水肿病。不同柑橘种类的果实对高浓度二氧化碳引起的生理毒害不一样。甜橙不易受毒害,发病少;蕉柑次之;蜜柑和红橘等易受毒害发病。

3.防治方法

(1)控制温度。根据柑橘不同种类,控制适宜的贮藏温度。

(2)注意通风换气。若外界温度在0℃以下,库温在2~3℃时,应于晴天中午多通风换气。并打开包装和覆盖物,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和散发乙烯气体,使库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氧气不低于19%。

(3)注意包装。冷库贮藏不易用大塑料袋装果,或用大塑料帐罩盖果筐堆。

(三)柑橘枯水症

枯水又称浮皮,国外也称粒化(Granulation),是柑橘类果实贮藏后期易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

1.症状

宽皮橘主要表现是:果皮发泡,皮肉分离,瓤瓣汁胞失水干缩。在甜橙类上的表现是:果皮呈现不正常的饱满,果皮发厚,油胞突出,果色变淡无光泽,严重时果面凹凸不平;油胞层易与白皮层分离,易脆裂,挤压果皮时芳香油不是射出而是流出或无油流出;白皮层疏松,瓤瓣与白皮层间形成空隙,瓤瓣间易分离,中心柱空隙变大,瓤瓣壁变厚变硬,透明度减弱,汁胞失水,转为黄白色,随枯水的加重,果实逐渐失去固有风味,以致完全失去食用价值。一般红橘早在采后70d左右发病,蔓橘90d左右,蕉柑在120d左右。

2.枯水发生的可能机理

柑橘果实枯水有以下4方面的原因:①呼吸强度增大,从而消耗营养物质;②果胶甲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酶的活性加强,使果胶物质降解,使果实变软而加速有氧呼吸;③营养物质可能由果肉向果皮转移;④高温(20℃以上)、低湿(60%以下)提前发病。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贮藏过程中果皮的第二次生长是柑橘果实采后枯水的根本原因;它的根据是果皮增厚、增重和干物质增加以及果皮表皮细胞分裂。而上述前3种生理变化,是因为果皮的生长而引起的结果。细胞的分裂和果皮增厚、增重、干物质增加,需要能量和物质,这当然是来源于果实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及其中间产物,这是致使果实瓤瓣发生枯水的主要原因。另外,果胶甲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提高,使果胶物质降解,导致细胞和细胞之间气体通道的形成,加速了组织的有氧呼吸及失水过多。

果皮组织主要是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物质,可供呼吸作用的物质如糖、有机酸等则相对含量较少。如果单靠果皮本身的营养物质来维持其高强度的呼吸作用,以产生能量供细胞的分解和生长是不可能的,细胞的生长也需要合成新的原生质。因此,必须要有一个代谢源以供应代谢库(果皮)的需要。为此,有人提出把果肉组织作为代谢源;因果皮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消耗了果肉中的有机酸、糖等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导致枯水。

3.影响枯水的因素

疏松的果皮结构,特别是白皮层是导致枯水的内在根据,因此,凡影响果皮疏松的外部因素,与枯水都有一定的关系。

(1)品种。不同种类和品种,发生枯水的情况不同。一般柠檬、甜橙等紧皮型果实不易枯水,而宽皮果因果皮组织较疏松则容易发生。据报道,较早熟的、皮薄的、白皮层明显龟裂的红橘、芦柑等品种,贮藏2~3个月,果实普遍枯水;宽皮橘中的蕉柑和中晚熟的蜜柑等,因白皮层较厚,组织也较紧密,所以枯水现象较轻,出现较晚,在某些年份枯水不明显。甜橙中的柳橙虽果皮粗糙,白皮层较厚,但结构疏松,所以也易发生枯水。因此,可以选择不易发生枯水的柑橘品种进行贮藏。

(2)果实生长期的雨量和温度。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1975)10余年的贮藏记录和气象记录的总结初步认为:在果皮特别是白皮层生长阶段,干旱后多雨及高温综合影响,使果皮的结构疏松粗糙,贮藏中容易发生枯水。栗原昭夫(1973)对温州蜜柑的试验说明,气温昼夜温差与枯水的发生呈负相关。即昼夜温差小,枯水程度重;昼夜温差大,枯水轻。同时,果实成熟阶段在适宜的昼温下,夜温越高,枯水发生越重。

(3)氮肥过多。氮肥过多,肥效过迟,会影响果实成熟,后期果皮油胞旺盛分裂,易形成枯水。有人认为枯水也是氮过剩症的症状之一。

4.预防枯水的措施

(1)激素处理。用2,4-D做6月保果和8月壮果处理的,则果实大,皮厚而疏松,贮藏中易发生枯水。在果实着色1~2成时,喷布100mg/kg的赤霉素(GA3)或采前15~30d喷布10~20mg/kg的赤霉素或采后用50~100mg/kg赤霉素浸果,均可有效的降低枯水的发生。因为赤霉素采前施用会影响着色,推迟成熟,所以在采后处理较为适宜。陈香伟等(1988)研究表明,用100mg/kg赤霉胶物质的降解,提高钙的水平,从而显着降低果实枯水率。另有报道认为,用高浓度赤霉素溶液采前处理脐橙果实,可使果皮组织保持良好的致密度和完整度,延缓果皮的衰老和推迟枯水的发生。

(2)适时采收。柑橘延迟采收,会出现果肉停止生长,果皮继续生长的现象,因而使果皮结构疏松,贮藏中易枯水,甚至在树上就产生泡壳或枯水现象。

(3)提高果皮中钙的含量。用氯化钙等钙的化合物做采后浸渍处理,可防止温州蜜柑枯水病的发生。

(4)解除包装。采用薄膜包装的果实,贮藏后期枯水率较未包的果实明显提高。为了防止或减少枯水的发生,应缩短薄膜包装时间。

上一篇:葡萄青霉病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